戰城南

唐朝楊炯詩作

《戰城南》是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戰城南
塞北途遼遠,城南戰苦辛。
幡旗如鳥翼,甲胄似魚鱗。
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黃塵。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戰城南:樂府《鐃歌·鼓吹曲辭》舊題,多寫戰爭的殘酷,軍旅生活的艱辛。
⑵塞北:北方邊疆之地,一般指長城外為塞北。
⑶城南:泛指邊塞城堡的附近,非確指城的南邊。
⑷幡(fān):垂直懸掛的一種窄長形旗子。
⑸甲胄(zhòu):甲是用皮革繩索串聯鐵葉而成的戰衣,即鐵甲。胄是戰爭中戴的防護帽子。
⑹凍水:即冰冷的水。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據傳說,古代長城之南有溪坂,上有土窟,中有泉水流出,舀之不竭。漢時將士遠征塞北,常飲馬於此。這裡的凍水泛指河水。
⑺悲風:秋風。
⑻寸心:即心中。
⑼黃塵:飛揚的黃沙。

白話譯文

塞北的征途十分遙遠,城南的戰鬥多麼苦辛。
旌旗飄舞如鳥的彩翼,甲胄映日似魚的銀鱗。
冽冽寒水凍傷了駿馬,凜凜悲風愁殺了徵人。
方寸心裡充滿了陽光,千裡邊塞滾動著黃塵。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楊炯早年在渴求功業的心態支配下所作的,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詩歌的首聯“塞北途遼遠,城南戰苦辛”以對句開起。上句“塞北途遼遠”,開門見山交待戰爭的地點,描繪出了塞外廣袤的環境。一個“遼”字,一個“遠”字,表現出塞北的廣闊無際,也給詩歌增加了空間感。對句“城南戰苦辛”與題目照應,正面描敘戰爭場景,其中的“苦辛”暗示了漢樂府中的《戰城南》中“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慘景,只是寫得含蓄而粗狂。這裡,詩人通過樸實真摯語言,對戰場的概述,在給讀者想象空間中,感受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
頷聯“幡旗如鳥翼,甲胄似魚鱗”,詩人承上“辛苦”而來,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繪戰場的景象。你看,在詩人的筆下,那戰場上的戰旗獵獵,盔明甲亮,刀光血影,卻寫得如詩如畫。比喻句的運用不但形象生動,而且寫出了軍隊威武和博大的氣勢,而且寫出了士兵鬥志。詩人在詩歌中,選擇了“幡旗”和“甲胄”兩個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戰場特色,也把描寫的鏡頭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壯的氣魄。
頸聯“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詩意承上而轉,由物(外在的)及人,進入了人的內心世界。上句“冰水寒傷馬”,化用陳琳《飲馬長城窟行》中的詩句:“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這裡表面上是寫馬,實則寫人,巧妙地表達邊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下句“悲風愁殺人”,化用宋玉《九辨》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的句意,表現了將士們在秋風凜冽,塞外草衰,一派蕭瑟之氣,倍添徵人思鄉懷歸的愁緒。可以說,這裡,詩人進入了將士們的內心世界,不但反映了廣大塞外將士的思想和情緒,而且也表現了詩人對將士們的同情,對戰爭的反感的思想傾向。
尾聯“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黃塵”以景作結,倍增哀傷的情感。上句“寸心明白日”,其中“白日”喻指君主。《文選·宋玉》:“去白日之昭昭兮,襲長夜之悠悠。”張銑註:“白日喻君,言放逐去君。”這裡詩人藉此,不但表現了將士們的心中充滿了明亮的陽光,而且也通過“明白日”含蓄而生動地揭示了將士們“報效國家,報效君王”的內心世界。下句“千里暗黃塵”,既是描繪大漠黃沙亂飛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戰爭的激烈,表現出征塵千里遮天蔽日的景象。詩人在詩歌的結尾,以景作結,借景抒情,把情感聚集其中,不但表現出將士們報效君王,馳騁疆場,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也表現出詩人對將士們的敬佩與對戰爭的反對。
總之,楊炯這首《戰城南》,格調雄渾激越,洋溢著濃烈的愛國之情。同時,在描寫中,用詞語新穎,用典恰當,具有豐富內涵,不但極具感染力,而且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名家點評

南開大學教授羅宗強:《戰城南》為漢鐃歌舊題,寫來大抵慷慨激昂。楊炯此詩,慷慨激昂之中還寫出了一種悲壯的氛圍。(《隋唐五代文學史》)

作者簡介


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唐代文學家,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楊炯自幼聰敏博學,唐顯慶四年(659年)應童子舉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補秘書省校書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為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約如意二年(693年)卒於任上。
楊炯文學才華出眾,善寫散文,尤擅詩。現存詩30餘首,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氣勢軒昂,風格豪放,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在藝術上,對仗工整,音韻合律,既有律詩的嚴謹之風,又有樂府詩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餘篇。楊炯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他的詩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梁“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明代童佩輯有《楊盈川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