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仙岩風景區
贛南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
漢仙岩風景區位於江西省贛州會昌縣筠門嶺境內,坐落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為贛南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自古以來就有“虔南第一山”和“江南小蓬萊”的稱譽。
漢仙岩因八仙之一的漢鍾離在此修鍊成仙而得名,景區南北長約15千米,東西寬約5千米,面積約為75平方千米,由漢仙岩、漢仙湖、盤古山、羊角水堡、漢仙溫泉、過江坪古松林等景區組成,蘊涵著深厚的八仙文化、盤古文化、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
漢仙岩風景區1995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0年漢仙湖被中國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17年3月29日,入選國務院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1995年,漢仙岩風景區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9年12月,會昌縣“創建漢仙岩指揮部”在漢仙岩所在地營坊村揭牌。同時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下發了“會昌縣創建漢仙岩國家4A級旅遊景區工作實施方案”。邀請中央電視台拍攝和製作了旅遊風光片《八仙印象漢仙岩》。在漢仙岩後山新開發了祈雨台和仙桃園等景點。在縣城、贛州市區及國省道設置了大型廣告牌進行宣傳。
2010年漢仙湖被水利部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2010年會昌縣成立了“創建漢仙岩國家4A級旅遊景區領導小組”。會昌縣縣政府規劃設計了《會昌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漢仙岩創建國家4A級提升規劃》。
截止至2010年會昌縣已投入2800萬元,在景區建設大型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八仙雕塑等一批旅遊配套設施,種植海棠、四季丁香等5400餘棵風景樹。
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7年3月29日,入選國務院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漢仙岩是江南典型的大型丹霞地貌景區,屬低山丘陵地區,總體海拔在200-550米之間,平均相對海拔100—200米。受岩性、水文氣象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剝蝕、侵蝕作用明顯,丹霞地貌發育較完整,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區。受山脈、地質構造影響,使湘江由尋烏羅塘入境元興村后沿低山丘陵之間自南向北蜿蜒流轉。
虔南第一山
漢仙岩風景區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超過85%,植物種類甚多,以竹子、松樹、杉樹、樟樹為主,其中黑竹為江南罕見的珍稀竹類,過江坪古松林為歷史悠久的客家風水林。
萬丈石
會仙溫泉
漢仙岩風景區
漢仙湖
漢仙湖水利風景區被正式批准為第十批國家水利風景區。漢仙湖水利風景區坐落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會昌縣南部的筠門嶺鎮,依託的水利工程是羊子岩水庫,羊子岩水庫建成於1991年,水庫總庫容675萬立方米,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發電、養殖等綜合效益的小型水利樞紐工程。
盤古山
會昌盤古山位於筠門嶺鎮南7公里處的民范村。自古就有著名的盤古十景,曾經遊歷過盤古山的歷史名人不計其數,留下了不少詩歌和文章,充實了盤古山的文化底蘊。宋代山上建有浮屠宮,現存眉林寺,寺內有《盤古寨門碑記》等石碑9塊,其中5塊為清康熙年間的。
羊角水堡
羊角水堡位於會昌縣筠門嶺鎮羊角村,是贛南獨有的一處規模宏大的明清軍事城堡。羊角城堡地處會昌湘水上游,其東、西、南三面環水,北靠漢仙岩。因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乃是明清時期江西東南地區通往閩粵之咽喉。自古以來,羊角城堡素以“一隅之地而遙制千里”著稱。
天子萬年
民間傳說這四個字是南宋民族英雄、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所寫楷書。文天祥曾經領兵由梅州北上收復會昌,他在途經漢仙岩時,因憂患南宋王朝岌岌可危,因此寫下“天子萬年”四個大字在這裡,期望力挽狂瀾,延續南宋王朝。
一線天
一線天,贛南名山多有一線天,但以這裡的一線天為佳。前人描述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兩岸將合愁難渡,一線斜開別有天”、“一痕界破表天色,岩底乾坤別有情”。
南昌市→贛州市→會昌縣→筠門嶺鎮→漢仙岩
廣州市→尋烏縣→會昌縣→筠門嶺鎮→漢仙岩
線路一:群象出山、合掌門、僧帽石、壁立萬仞、會仙台、仙人洞、天台、問天台、天子萬年、漢鍾離得道處、天根、月窟、捨命燒香、一線天。
線路二:通天洞、仙姑鞋、神豹、神馬峰、神龍峰、神虎峰、祁雨台、神龍峽、天門、三龜覓仙、巨蟒探水、雙蟒出水、天下第一鷹、田螺伏岸、壽星觀景、猿猴望天、和尚背尼姑。
漢仙岩景區門票45元/人,豪華游輪船票50元/人。
優惠
優惠時間為景區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醫護工作者憑本人身份證原件及醫師證或護士證,可享漢仙岩風景區門票免費優惠政策。
漢仙岩風景區
相傳仙人花是漢鍾離撒種的。這種花的花期比較長,有三四個月之久,而且比較稀有,即使在全國各地的植物園也難尋蹤影,為漢仙岩所獨有。它的根、莖、花、葉是止血消炎化瘀的外敷良藥,藥到病除,十分靈驗,當地人稱之為仙人葯,因其花色紅艷亮麗,因而又稱其為仙人花。古時有不少文人雅士為之動容,並作詩讚嘆。文天祥途經漢仙岩時,正是仙人花盛開之時,曾吟詩讚曰“春來奇洞紅花陪,秋溜仙逕和雲翔”。
傳說古時候一條石龍日日受八仙仙氣熏陶,終於修成正果,飛升上天。明朝有位大官周元曾作詩詠贊:洞口石移開混沌,崖巔龍卧隱雲霓,漫誇吳會饒形勝,還許仙岩跡與齊。
漁鼓,這裡有一直徑約20米,高10米的半圓狀天然“天屏”相傳為張果老的翱物“漁鼓”。張果老的漁鼓可占卜人生,預測人間變遷。據當地老輩人介紹,歷史上古人可見到圓圓的“漁鼓”的全貌。只因歷經歲月滄桑,山洪沖刷,泥土逐漸堆積,將“漁鼓”掩埋了大半,只露出現今所見的小半圓。堆積在“漁鼓”前的積土形成了現今的土坪,長滿了翠竹,組成了一副竹石圖,如詩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