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潛作戰
反潛作戰
反潛作戰(Anti-Submarine Warfare,ASW)泛指以各種手段與裝備進行搜索,偵測,驅趕,攻擊與摧毀水面下潛艇的軍事行動或是任務類型。
類型反潛作戰依其類型可分為下面7種。
1.屏衛護航作戰:亦即直接對船隊提供護航支援,防止敵潛艇突襲。
2.反潛支援作戰:即在航道上潛艇威脅區域所實施的支援作戰。
被德國潛艇擊中的一艘油輪
4.反潛布雷作戰:在敵港灣、基地及海上主要航道布放水雷,阻止敵潛艇離開其基地。
5.反潛巡邏作戰:對敵潛艇可能出沒之特定區域,或在海上一特定防線,實施有系統且連續不斷的搜索,迫使敵潛艇無法自由活動或穿越防線。
6.反潛獵殺作戰:在敵潛艇可能出沒之海域實施主動搜索,並於發現后殲滅之。
7.反潛打擊作戰:直接對敵潛艇基地進行攻勢作戰。
進行反潛作戰的作戰平台最初是以水面艦艇主執行,驅逐艦由原先驅逐魚雷艇的任務轉變為對付潛艇之後,成為最主要的水面反潛載具。其他類似的艦艇還包括各種巡防艦護衛艦或者是巡邏艇。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飛機也加入反潛的任務,為了追求較長的滯空時間,一般多以中大型飛機改裝,譬如由大型客機,水上飛機,運輸機或者是轟炸機改裝而來的反潛機種。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反潛機成為專門的新軍用航空器,即使機體可能來自於其他機種,也比過去的改良機種具備更高的效率和作戰能力。
英國獵迷反潛機
2.聲納浮標(Sonobuoy)系由反潛巡邏機或直升機投於特定區域以進行搜索的飄浮音響偵測器。施放時,一具降落傘會張開以減緩落下速度,當浮標進入水中,降落傘會自動脫離,同時釋放一個裝設無線電天線的浮袋,並將一被動偵測用水中聽音器,或一主動偵測用音鼓,或是上述二者之一所組成的陣列釋放於一預先設定的深度。偵測器在經過一段時間(依海水鹽度及海象而定,一般約 1 至 3 分鐘)后,海水電池即發生作用,偵測器開始搜集一切音響資料並向上送至浮標本體,再經由無線電傳輸至巡邏中的反潛巡邏機、直升機、艦艇,甚至岸上基地。
中國052驅逐艦的拖曳式可變深度聲納
4.拖曳聲納(Towed Sonar)大多數潛艇與反潛水面艦都在船體上裝有聲納,但會有水流通過船體所產生的噪音掩蓋所欲偵測聲響的情況,在艦艇高速時尤其顯著,其次艦艇本身機械運轉所產生的噪音也影響其偵測靈敏度。為避免這些缺點,有些艦艇就以拖曳聲納(Towed Sonar)取代。拖曳聲納的拖曳距離可以離艦艇相當遠,以大幅減低艦艇內噪音所造成的影響,而其操作也不致受到艦艇劇烈運動的影響。
5.可變深度聲納(Variable Depth Sonar, VDS)某些拖曳聲納的沈放深度可以改變,使聲納不再局限於較淺的區域,可以深入較深區域進行偵測,以搜尋一般水面船艦聲納所無法偵測的區域,此種聲納即為可變深度聲納。
6.吊放聲納(Dipping Sonar)這是一種由艦載直升機拖吊的聲納,可迅速更換位置以進行搜索,對付快速運動的潛艇及擔任長時間搜索任務。沈浸聲納不但延伸了艦艇偵測距離,且不會受到艦艇噪音影響。
7.雷達 反潛巡邏機及水面艦上有些配備適合偵測露出水面的潛望鏡、呼吸管及天線等之雷達系統。此種雷達經特殊設計,使其在惡劣風浪狀況下亦能軌行偵測任務。
8.電子支援措施 有時潛艇必須以雷達或其他電子裝備進行搜索、偵測或通訊等,此時如果配有電子支援措施的反潛巡邏機或水面艦正好在此一區域,則潛艇所發射的雷達波就可能會被截收而暴露行跡。
深水炸彈
10.紅外線偵測器 核能動力潛艇的反應器系以海水循環冷卻,循環後排放出來的廢水溫度略高於周圍海水,且廢水溫度可保持一段時間不會消散(甚至達到數小時之久),因此可利用反潛巡邏機上的紅外線偵測器在大海中尋找潛艇蹤跡。
1.深水炸彈 此種武器最早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英國海軍發展成功,是攻潛武器中最原始的一種,基本上它是依賴壓力、磁性或音響感應等方式來引爆數百磅炸藥的一種水下炸彈。其優點是彈群爆炸強度威力強大,即使未直接命中目標物,亦可對其構成損害。
反潛魚雷
3.無導引火箭 系在無導引火箭上安裝一枚炸彈,由艦艇或飛機發射后,直接攻擊潛艇。因為並無導引裝置,故命中率甚低,須依靠彈頭威力來彌補。
4.魚雷 魚雷主要分二種類型:利用魚雷管發射的重型魚雷,以及由空中(飛機)、導彈或以魚雷發射管投射的輕型多用途魚雷。
米拉斯反潛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