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反潛導彈的結果 展開

反潛導彈

反潛導彈

反潛導彈是指從水面艦艇或潛艇發射的攻擊潛艇的導彈。其射程主要取決於艦載、機載聲納和磁探等探測設備的性能,一般為數千米至數十千米,也可達上百千米。

徠反潛導彈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制導裝置、電源和減速傘等組成。導彈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或慣性制導,制導裝置一般裝在彈體腹部或尾部。反潛導彈按發射平台,可分為艦用反潛導彈和潛用反潛導彈;按彈道方式分為彈道式和飛航式。

組成


反潛導彈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制導裝置、電源和減速傘等組成。

戰鬥部

其戰鬥部有兩類:一類是以自導魚雷作為戰鬥部的反潛導彈,亦稱"火箭助飛魚雷";另一類是以核深水炸彈為戰鬥部的反潛導彈。
如果戰鬥部是魚雷,導彈發射后,到達預定點,火箭脫離,魚雷用降落傘減速后入水,入水后解脫降落傘,接著按預定程序進行搜索,發現目標進行跟蹤和攻擊。如果戰鬥部是核深水炸彈,當火箭脫離后,戰鬥部入水下沉至預定深度爆炸,摧毀目標。用於攻擊潛艇的導彈。
當導彈的戰鬥部為魚雷時,又稱火箭助飛魚雷。它與水面艦艇、潛艇或飛機上的指揮控制、探測跟蹤、發射系統等構成反潛導彈武器系統。分為彈道式和巡航式。可由水面艦艇、潛艇、飛機攜載、發射。其射程主要取決於艦載、機載聲納和磁探等探測設備的性能,一般為數公里至數十公里,也可達上百公里。同反潛魚雷相比,具有速度快、射程遠等優點,是現代主要反潛武器之一。

彈體

彈體用於安裝彈上設備。

動力裝置

動力裝置一般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裝在彈體尾部或腹部後端。

制導方式

導彈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或慣性制導,制導裝置一般裝在彈體腹部或尾部。

減速傘

減速傘用於彈頭減速入水。

作戰模式


反潛導彈
反潛導彈
從艦艇上發射反潛導彈,是利用艦載聲納所提供的目標信息進行瞄準后發射的。導彈點火升空后,由彈上制導裝置控制飛行。如戰鬥部是聲自導魚雷,當導彈升空到預定點,戰鬥部與彈體分離后,從魚雷尾部拉出減速傘,使魚雷減速入水。爾後,減速傘自動脫落,魚雷自身的動力裝置工作,自導裝置開始機動搜索和跟蹤目標,並將其擊毀.如戰鬥部是核深水炸彈,則不用減速傘,戰鬥部與彈體分離后,核深水炸彈高速墜落入水,下沉到水中預定深度爆炸,摧毀目標。潛艇在水下發射反潛導彈,是利用魚雷發射管進行的。發射時,內裝導彈的保護筒從魚雷管中推出,靠浮力傾斜升至水面。當保護筒頂端的感測器感覺到出水時,爆炸螺栓分離頭罩,導彈在筒內點火起飛,在制導裝置控制下飛行到預定點,戰鬥部與彈體分離后,即飛向目標區並在一定高度減速入水。飛機在空中發射反潛導彈,當載機進入戰鬥航向,距目標約30公里時投放導彈,導彈自由下降一段后在空中點火,並接收載機發出的遙控信號。導彈到達攻擊區域上空時,戰鬥部與彈體分離,並減速入水。從潛艇或飛機上發射反潛導彈,戰鬥部入水后的動作同從艦艇上發射相同。

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開始發展反潛導彈,1961年裝備了由水面艦艇發射的“阿斯羅克”反潛導彈,射程10多公里;1964年裝備了由潛艇發射的“薩布羅克”反潛導彈,射程55公里;80年代初,開始研製新型遠程反潛導彈。蘇聯從70年代起,相繼裝備了SS-N-14、SS-N-15、SS-N-16反潛導彈。其他國家也發展了反潛導彈,如法國的“馬拉豐”、澳大利亞的“依卡拉”和日本的 R-109等。反潛導彈的發展趨勢是:增大射程,提高制導精度,採用垂直發射系統和先進戰鬥部(新型魚雷或核深水炸彈),以進一步提高其戰鬥性能。

俄羅斯

前蘇聯,sUw一1是一種近程反潛武器,是前蘇聯水面艦裝備的第一種反潛導彈武器。60年代開始研製並隨後服役。先後裝備了基輔級航空母艦、莫斯科級直升機航空母艦和1123型導彈艇。石英SS-N一14是前蘇聯彩虹設計局設計的一種水面艦艇發射的反潛和反艦兩用近程飛航式導彈。60年代末裝備部隊,目前仍在服役。先後裝備了1144型基洛夫級戰列巡洋艦、1134型懲罰級巡洋艦、1134A型十字架Ⅱ級巡洋艦、1155A型勇敢級驅逐艦,1135/1135M型克里瓦克I/Ⅱ級護衛艦。海星S孓N一15是俄羅斯革新家設計局研製的一種水下發射的彈道式反潛導彈。1973年裝備部隊,目前仍在生產。先後裝備了670型和670A型核潛艇,750型阿爾法獵潛核潛艇,67]PT型和671PY型獵潛核潛艇。此外,還裝備了1144型基洛夫級戰列巡洋艦和其它一些護衛艦。牡馬SS-N-16A是俄羅斯革新家設計局研製的一種用標準魚雷管水下發射的彈道式反潛導彈。它有A和B兩種型號,A型1979年服役,B型80年代初開始服役。主要裝備的平台為:941型提豐級彈道導彈核潛艇,949和949A型奧斯卡I/Ⅱ潛艇,667型鯊魚潛艇,山脈級潛艇,671PTM型潛艇等。
螻蛄是莫斯科水下工程研究院為主要研製單位研製的一種防區外發射的小型彈道式反潛導彈:主要用於打擊淺海水下潛艇和深水目標,主要裝備小艇。1987年開始研製,1994年開始在114型蝴蝶級水翼艇上進行海上試驗。

美國

阿斯洛克RUR-5A是美國研製的一種水面艦艇發射的近程彈道式反潛導彈。1955年開始研製,1961年裝備部隊,70年代末結束生產,共生產約12 000枚。該型導彈已逐漸被垂直發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替代。阿斯洛克RUR-5A反潛導彈是世界上裝備最廣泛的一種反潛導彈。美國裝備了27艘巡洋艦,87艘驅逐艦,65艘護衛艦。
垂直發射阿斯洛克RUM-139A是美國洛勒爾防禦系統公司研製的水面艦艇垂直發射彈道式反潛導彈,用於替代阿斯洛克RUR-5A反潛導彈。1983年開始研製,1993年開始批量生產,1995年進入服役。根據美國裝備計劃,24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22艘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和29艘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將裝備該型導彈。另外,日本購買24枚,用於裝備其4艘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阿布洛克UUM-44A是美國研製的一種水下一空中一水下彈道式反潛導彈。1958年開始研製,1964年定型,1965年開始裝備部隊。90年代退出現役。
海長矛UUM-125是美國波音公司研製的一種防區外發射彈道式反潛導彈,射程100km。其發展原因是前蘇聯潛艇技術和反潛導彈技術都取得了很大發展,美國現有的阿斯洛克和阿布洛克反潛導彈已不能滿足反潛需求。該計劃1980年得到美國防部批准,1983年6月選定波音公司為主承包商,1986年7月進入全尺寸工程研製,1989年末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1990年2月進行了兩次水下發射試驗。但由於種種原因,該計劃被擱置。

其他國家

伊卡拉(Ikara)M1是由澳大利亞研製的一種艦載近程飛航式反潛導彈,1959年開始研製,1964年裝備部隊。后英國皇家海軍要求裝備該導彈,英國和澳大利亞兩國對該導彈進行了改進(代號M2)。
瑪拉豐是原法國航空工業公司研製的一種水面艦艇發射的飛航式近程反潛導彈,射程13km,作戰負荷L4型音響尋的魚雷。該導彈從1956年開始研製,1965年研製成功,繼而裝備部隊。最初為瑪拉豐1,後來研製瑪拉豐2。該導彈現仍在服役。
徠布拉尼克(Branik)是70年代中期澳大利亞、英國和義大利為滿足巴西尼特羅依級Mkl0護衛艦裝備要求,在伊卡拉(Ikara)的基礎上發展的反潛導彈。該導彈現正在服役,每艘艦裝10枚導彈。
超伊卡拉(Super Ikara)是澳大利亞、英國在伊卡拉(Ikara)基礎上發展的一種遠程反潛導彈。其目的是研製一種能攜帶輕型魚雷,可在接觸區上空待機,適於攻擊現代低雜訊潛艇的先進反潛導彈。1987年英國和澳大利亞兩國在澳大利亞的武麥拉靶場成功地進行了試驗。
米拉斯(MILAS)是義大利和法國正在聯合研製的一種遠程飛航式反潛導彈,其主要構成為奧托馬特3反艦導彈和撞擊MU90反潛魚雷。1989年6月進行了開發性試驗,目的是驗證魚雷與導彈的分離,1994年4月21日進行了全尺寸試驗,目的是試驗導彈發射後進行180。轉彎、導彈與魚雷分離、撞擊MU90反潛魚雷入水姿態等技術。米拉斯導彈將取代馬拉豐反潛導彈裝備法國海軍F67和F70驅逐艦,同時有可能裝備義大利米爾娃多里婭級輕型反潛巡洋艦。

主要型號


CY-1

CY-1“長纓一號”反艦反潛導彈,是以著名的C―801“鷹擊”反艦導彈為基礎,通過改裝不同的戰鬥部而執行反艦反潛任務。與常規的水面發射反艦導彈相比,“長纓一號”改用節省空間的摺疊彈翼設計,導引部為單脈衝頻率捷變雷達以及慣性導引控制系統,改善抗電子干擾的數位信號處理技術,降低了末段掠海飛行的高度。該導彈已經具備末段彈道的蛇形機動能力和預編程序機動能力,提高了多目標分辨力,反誘餌干擾的海上環境適應能力、性能與法國AM―39“飛魚”潛射導彈頗為接近,射程則比“飛魚”要遠,達85千米,而“飛魚”不過50千米罷了。該導彈還採用了“一彈多用”的概念,如果將“長纓一號”的戰鬥部改用白頭電動魚雷,就可以進行反潛作戰,通過導彈的助推作用,使魚雷在更大距離上實施對敵潛艇的獵殺。“長纓一號”彈重610千克,彈長4.5米,翼展1.18米,彈徑360毫米。
C801反艦導彈是我國研製的一種高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的多用途反艦導彈,7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1979年,該導彈首發飛行試驗成功。它可以多聯裝載在各種類型的驅逐艦、護衛艦、常規潛艇、快艇上,也能裝在轟炸機、強擊機上從空中發射。主要用於攻擊護衛艦、驅逐艦等中型以上水面艦艇,一枚命中即可重創或摧毀目標,也能打擊快艇一類的小型水面艦艇。彈體為圓柱形,4個彈翼和尾翼呈“X-X”形配置,正常式氣動布局,助推器串聯在彈體尾部。導彈從前向後分別為雷達艙、駕駛儀艙、固體火箭發動機、尾艙和助推器。導彈在飛行初始階段從12度-15度爬升到約50米高度,而後降到20或30米的巡航高度。末段接近目標時,導引頭參與航向校正。該導彈可進行單射或齊射。該導彈由彈體、固體火箭助推器、固體火箭主發動機、末制導雷達、戰鬥部等組成。戰鬥部重165公斤,艦艦型導彈射程8-40公里,空艦型導彈射程10-50公里,平飛高度20-30米,平飛速度0.9馬赫,導彈可靠性80%,命中概率90%,命中一發可使3000噸級驅逐艦受重創或喪失戰鬥力,其制導方式是自控加自導,發射方式為單發或齊發。C801導彈具有多種抗干擾性能、超低空飛行、攻擊隱蔽、突防能力強等特點。它重量輕、體積小,全重僅815公斤,全長5.814米;採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裝置,使用維護簡便、彈上末制導雷達採用單脈衝體制,抗干擾性好、採用高精度無線電高度表,可掠海巡航飛行,不易被發現,故攻擊隱蔽、空防能力強;採用半穿甲爆破型戰鬥部,能穿入船舷在艙內爆炸,威力極大;採用箱式發射裝置,即可貯運,又可發射,並可重複使用,無須對準目標,能進行扇面發射。每座發射箱裝一枚導彈,在小艇上裝4座,大艇上裝6或8枚,在護衛艦和驅逐艦上裝載8座,裝在甲板上。
C801導彈由艦艇上的火控系統控制。導彈發射后,先是固體火箭助推器工作,數秒后助推器脫落,導彈飛行馬赫數達0.9,此時固體火箭主發動機工作,導彈開始等速掠海巡航。彈上駕駛儀是使導彈在一定距離內按預定的航向飛行后,彈上末制導雷達開機捕捉並跟蹤目標,導引導彈向目標機動飛行,接近目標時導彈作俯衝攻擊,在水線附近命中目標。機載C801導彈不帶助推器,導彈發射后,主發動機點火工作,導彈迅速降低高度後轉入掠海平飛,直至攻擊目標。衍生型;射程85公里的增程型c-801A。

SUW-N-1

SUW-N-1反潛導彈,即SS-N-14導彈,北約綽號‘石英’。該導彈是一種多用途導彈,以反潛為主,兼有反艦和對地攻擊能力。反潛射程30千米,反艦射程55千米,飛行速度1馬赫,戰鬥全重2500千克,戰鬥部500千克,可搭載2萬噸當量核彈頭。基輔號航母共搭載有SUW-N-1反潛導彈24枚,該導彈1967年首次裝備在‘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上。SUW-N-1導彈彈體尾部有4片‘X’形安裝的三角形穩定尾翼,整個導彈分前後兩段,前段裝有戰鬥部、引信以及電子導航控制設備,後段是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當導彈飛臨目標區時,前後段分離,前段入水沉入預定深度,尋找目標,然後由壓力引信和磁性近炸引信引爆戰鬥部。該導彈的主要針對目標是美國的‘長尾鯊’級攻擊型核潛艇和‘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SS-N-12反艦導彈在反艦方面,基輔號上最有力的拳頭武器就是SS-N-12反艦導彈,該導彈射程遠,速度快,威力大,具有一定的威懾力。基輔號上裝備有4座雙聯裝SS-N-12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可同時發射8枚導彈,可二次裝填,三次裝填,基輔號航母可攜帶24枚SS-N-12反艦導彈。

魚-8

解放軍海軍在2015年7月底於南海舉行大規模演習,當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魚-8新型反潛導彈”的首次實彈發射,因為“魚-8”的列裝讓解放軍擁有完善的對潛攻擊體系,過去被日本媒體當為笑柄,稱其潛艇跟蹤解放軍艦隊從未被發現,隨著‘魚-8’的公開,日本媒體也沉默了。
“魚-8”是解放軍海軍第一型正式列裝的反潛導彈 (又稱“魚-8”火箭助飛魚雷),它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705研究所研製,2002年正式立項、2006年完成試驗定型,首裝於054A型導彈護衛艦。“魚-8”反潛導彈與紅旗-16型艦空導彈不僅共用垂直發射系統,同時發射控制系統也可兼容,這樣就省去許多設施,達到非常好的通用性。同時,其他艦艇可使用鷹擊83反艦導彈發射箱共架發射“魚-8”。
“魚-8”反潛導彈的最大射程數十公里,其起飛方式、相容性、攻擊距離和制導精度在全球處於先進水平,它在水下航行速度快,採用複合制導,主要用於攻擊潛艇,並具備一定的反艦能力。
作戰程序上,“魚-8”通常與艦載聲吶系統協作,或是由反潛直升機及其他艦艇將所探測搜索的潛艇位置參數,通過數據鏈傳輸至“魚-8”裝載艦的火控系統中,這樣可以保證相當大的靈活性。發射之後,也可以通過數據鏈,更新目標信息,實時修正落點,確保其到達預定海域入水。
解放軍海軍在去年7月的南海演習中,首次公開實彈發射魚-8的畫面。而過去美軍“密歇根”號核潛艇艇長皮爾森2014年曾宣稱,東海和南海海域就像“我們的後院”,有媒體指出,但隨著“魚-8”火箭助飛魚雷加入后,解放軍反潛網逐漸完善,戰力不斷提升,對於美軍的狂妄言論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技術難點


反潛導彈主要由常規彈道式或飛航式導彈和魚雷組合而成。在反潛導彈的研製過程中,重點解決魚雷和導彈分離技術、魚雷入水技術、配套攻克目標探測技術。

發展趨勢


由於反潛導彈對潛艇具有較大的作戰優勢,世界各國在利用現有導彈和魚雷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競相發展該種武器。從其發展趨勢看,為提高作戰效能和確保發射平台的生存能力,遠程反潛導彈將是重點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