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醫科大學藥學院

新疆醫科大學藥學院

貴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冶金工程學院是由1958年原貴州工業大學建校時的冶金系經過不斷發展起來的,已成為以本科、研究生教育於一體的教學研究型學院,以嚴謹、求實的作風培養和孕育了一大批高中級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在全院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學院各項事業和諧、穩定發展。2007年該院被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新疆醫科大學藥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78年的新疆醫學院藥學系。1998年,為加快新疆醫學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原新疆醫學院與原新疆中醫學院合併建立新疆醫科大學,同年藥學系更名為藥學院,它的成立標誌了新疆高等藥學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是新疆藥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藥學院經過二十七年的發展,已由當初招生規模小、專業設置單一、科研水平尚屬起步階段的小系逐漸發展到今天這樣的中等招生規模、專業方向多樣(2004年新增了臨床藥學、藥品營銷兩個專業方向)、教學與科研並重的、能夠培養高級藥學人才(碩士、博士)的藥學院。建系初,藥學系每年招生32人,民漢班隔年招生,在校學生人數只有128人。隨著社會對藥學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藥學院一方面增加專業設置,在擴大藥學專業招生的同時,還不定期的招收了醫院藥劑、藥品營銷、藥物新劑型等專業的學生;另一方面藥學院遵循“穩定本科教學、加快發展研究生教學和重視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的原則,有計劃的擴大辦學規模,尤其是研究生培養工作得到飛速的發展。

內設機構


藥學院下設六個教研室和分析測試中心。六個教研室是葯化/有機教研室、藥劑/物化教研室、葯分/分析/教研室、天葯/生葯教研室、藥理教研室和化學教研室。承擔了藥學專業本、專科的藥理學、藥劑學、藥物分析、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藥用植物學、醫用化學、基礎化學、分析化學、無機化學、生藥學、葯事管理、新葯設計與研究(選修)、體內藥物分析(選修)、無機藥物化學(選修)、毒物分析(選修)、波譜學(選修)、藥學英語(選修)等課程的教學和實驗指導任務;此外,還為研究生班開設了近代儀器分析、新劑型研究與評價、生物藥劑學、波譜學、分子藥理學、心血管藥理學、免疫藥理學、神經藥理學、日本語等課程;為基礎醫學院、預防醫學院及中醫學院開設了基礎藥理學、臨床藥理學、衛生化學、中藥藥理學等課程;2003年開始承擔留學生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和藥理學等課程的教學和實驗,年教學總工作量達6000學時以上。藥學院教研室教師均能在主講一門藥學專業主幹課程的基礎上,還能兼講一門或幾門其他課程,做到了所謂“一人多課制”和“一課多人制”,為實現學科之間互相交叉滲透邁出了重要一步。
分析測試中心建立於2001年5月,2003年批准為校級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中、西藥物的分析測試,服務於校內的教學和科研,同時也向校外開放服務,擁有大型LC-MS、HPLC、GC、UV、IR、600兆NMR等儀器。日元貸款儀器如噴霧乾燥儀、低溫冷凍乾燥儀、製備高效液相色譜儀、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數字全自動旋光儀、超臨界流體萃取儀、離子色譜儀等不久可到位使用。

學生構成


學院在院學生總數為751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538人,佔71.6%;全日制本科生中少數民族學生315(58.6%)。業餘本、專科生134人,佔17.8%;研究生79人,佔10.5%。學生規模和層次比例的增長,體現了學院“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在今後的五年裡,將繼續發展研究生教育,為新疆培養更多高學歷、高素質的藥學人才。

師資力量


藥學院擁有藥學博士后流動站(在站3名,出站1名),一個博士點(藥理),5個碩士點(藥理學、藥物分析、藥劑學、生藥學、藥物化學)。有博士導師9人,碩士導師24人,每年可招博士生9~16人;碩士研究生20~30人。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95人。教師87人,其中教授13人,占教師隊伍的14.9%;副教授33人,占教師隊伍的37.9%;講師33人,占教師隊伍的37.9%;教師中具有博士學歷的15人。具有碩士學歷的教師有42人, 占教師隊伍的48.3%,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占教師隊伍的65.52%(57/87)。少數民族教師35人(40.2%),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19人(54.3%)。20餘人次受到國家、自治區和醫科大學表彰的教師。其中,有四位博士生導師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優秀專家光榮稱號,並獲自治區優秀專家榮譽稱號;一位教師獲得自治區名師獎;三位教師被授予自治區優秀教師稱號;四位中青年教師分別獲中國大學生跨世紀發展獎學金、自治區第三屆優秀大中專畢業生、全國青年科技之星、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等榮譽稱號。
科研力量雄厚,三年來獲得各類科研資助項目34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科技部西部開發專項項目1項、國家十五專項課題1項,共獲科研經費850萬餘元。取得各類科技成果獎25項,獲中華醫學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獎7項,發明專利13項,在各類醫學刊物上發表論文192餘篇。SCI收錄26篇,引用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