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彥

明朝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張邦彥,字才甫,號元洲,約生於1500年至1505年期間(弘治晚期),約去世於嘉靖、隆慶之際,臨朐西北澇窪庄(現屬青州市王墳)人。

嘉靖十年(1531年)扣邦彥鄉試中舉人。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秦鳴雷榜進士,被授為工部主事(正六品)。數年間,屢圍延安,邦彥身先士卒,與軍民竭力守御,忠義激發,士卒效命,韃靼久攻不下,只得退去。從此益修戰守之策,積餉練軍,使延安成為一座堅城。三年任滿,轉為易州(在今河北易縣一帶)兵備道(正四品),其治軍一如在延安時。由於防守有績,嘉靖皇帝對其屢有賞賜。不久,又轉為僉都御史(正四品),撫甘肅,又調大同巡撫。此時,張邦彥威望日隆,邊關靜謐。

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己未(1566年)致仕,卒於家。

人物生平


邦彥公
邦彥公
張邦彥,字元洲,號才甫,臨朐西北澇窪庄(現屬青州市王墳)人,出生年代不詳。
嘉靖辛卯(1531年)舉人。丁未(1547年)進士。初授工部營繕清吏司主事,戶部主事,員外郎,延安府知府(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致祭碑落款刻有延安知府張邦彥,現立於黃帝陵軒轅廟)、易州兵備道(嘉靖三十八年前後在任)。
嘉靖四十年轉任懷柔兵備道,因整飭得法升任山西右參政。
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己卯(1563年)由山西右參政擢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己未(1566年)致仕,卒於家。

主要作品


記有《二十一史》《幼字記》《韋弦錄》《師師堂稿》等書,惜皆散失。今僅見其詩三首:
《登沂山百丈崖絕頂》
岸轉岩回一徑通,危崖萬仞列何雄。
飛泉倒挽銀河掛,絕壁斜分旭日紅。
山靜盡能容歲月,雲高端可問鴻蒙。
凌風直上藤蘿外,指點蓬壺翠靄中。
《登朐山》
山人載酒相繼過,道士開門剪薜蘿。
徑繞作逢麋鹿伴,林深時聽野人歌。
翩翩雲葉生芒蕎,皎皎嵐光照芰荷。
山靜尚余淳古在,便當解帶卧前阿。
《謁東鎮廟》
名山突兀雄東土,古廟嵯峨重聖朝。
雲斷翠微金殿峙,風清檜柏玉台遙。
靈泉東注通瀛海,元氣中浮接絳宵。
民物一方資化育,陰陽和合賴天飄。
張邦彥另曾作《臨朐舊令褚公生祠去思碑記》
碑頌知縣褚寶之政績。碑已不存,文存嘉靖年間所修《臨朐縣誌》中。

家族成員


先祖曰張榮
張榮,字華齋,原籍浙江錢塘縣(今杭州市)人,元朝順帝年間,因軍功以拔貢之身份遷任青州府同知,后致仕於臨朐城西三十里的三郎山前,立村張家莊,始為朐人,至正元年(1341年)去世;張榮生張德,太學生;張德生張慧,太學生;張慧生張基,秀才;張基生二子,長磷石、次礎石;磷石生子張鳳,貢生;張鳳生有四子,其三子曰張繹,以歲貢任真定衛(今河北真定)經歷(正八品),又擢懷仁縣(今屬山西省)知縣(正七品)。懷仁與蒙人相鄰,其地軍民雜處,獷野難治。張繹至任,抑強剔弊,重兵恤民,興學禮士,民俗為之大變。縣有訴訟十餘年不決者,張繹至則立決之。因治民有方,升大同府通判(正六品),不久告歸,歸甫三年,無疾而終,年49歲,鄉人私謚曰貞靜先生;張繹生二子,長一正、次一中;一中生有五子,長即邦彥也。邦彥為張榮九世孫。
先祖張榮
先祖張榮
張邦彥兄弟五人,皆有文采。其二弟邦本,歲貢生,授義官;三弟邦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鄉試舉人,官行人司行人;四弟邦教,一生設塾教授;五弟邦土,武舉人。邦彥有子二人,長學善、次志善,皆無聞。其侄敦善,乃三弟邦直之子,中進士,有傳;五服侄東光,歲進士。
其家世為書香門第,受家庭熏陶,學習刻苦,成績優異,與傅應兆、馮惟訥遲鳳翔三人,時稱臨朐四傑。張邦彥大約去世於嘉靖、隆慶之際,年齡當在70歲左右。由於嘉靖年間馮惟敏撰修《臨朐縣誌》時,張邦彥仍健在,本著生不立傳的修志原則,其事迹未予收錄;待到清朝康熙年間又修縣誌時,邦彥已去世百餘年,資料無存,加之採訪未周,故志書中僅錄有嘉靖皇帝頒給邦彥的獎諭一道,內有"(張邦彥)性資忠實,器宇恢宏。曩以郎署賢聲,出守劇郡,究心邊務,績奏循良;及分憲三關,修鍊儲備,保厘懋勞;既而移臬,益殫謀猷,經略有方,恩威並著,朕甚嘉之"等語。

後世紀念


臨朐舊令褚公生祠去思碑記
邑人張邦彥員外撰
嘗讀詩至"召南之風"有日:"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說者日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於南國,國人思之故作詩云雲。然意是時,距召伯宣政之日後矣!而南土之人乃永思弗諼且軫及其物焉。非深愛之淪濡髓骨有是乎?夫自三才之道立也,稽稱善長民者,固靡不上德悻化,子覆元元,其日仁厚立國,則姬代其維表表爾乎!其太和元氣流行覆載,間者,於今尚可想見厥時賦政諸臣,睇視海內,匹夫匹婦奚啻骨肉父子哉!甘棠之愛,殆非徒焉爾矣!我臨朐舊令、鳳台譜公方嘉靖庚寅奉命來邑,矢志單(憚)心。務期仰副國家建官保民之意。乃維力振墜,弛而尤以禮教學人之事是崇是務,用是黔庶向化,俗尚用敦井間都遂,煦煦愉愉喁喁如也。無何,以詔授秋官郎去,肆距今幾十載余矣,而邑之士紳之民企而思之者,o日加甚焉。若日其德,其教,其曷忍忘其敦本,知務為難繼也。其所修置或有蕪敝,則咸益感慨,追念如弗克見然。故前此士人或鮮篤尚學,維今則既彬彬盛矣!則日:美哉!眾髦其機之移乎!向非我公其孰基之。見學宮齋宇有廢圮者,則日作之其尚易哉!厚哉!公之遺也。比於昔初不啻倍蓰矣。見童子之執藝鄉校者則日:吾聞先大夫陸少石公嘗以公為達教本也,其弗以是乎。朐之才泱泱乎,殆未可量已。有酷於有司者,則日逮公為政,其無忍相加乎!困貪漁之擾者。則日安得公為邑如公者乎!其維燕燕艾安吏治矣!如是者弗可殫列。於是耆民閆鐐輩乃相與裁日:吾聞遐慕者執遺,逖聽者援跡,濡潤者窮委。嗟哉!我公古之遺愛也,其致吾民之企慕,乃弗與歲月俱磨矣!顧安所考其成乎,茲維鏤石以張之,肖像以祠之,庶佼輿心矣。且俾后此者獲永厥聞哉!則諏之邑薦紳先生,僉日:夫人愛則思者情也。美則傳者法也,協則起者義也,永其存以考成者禮也。二三子之言無亦於是數者!是征乎,則告之邑大夫,邑大夫日:''先民之訓有之日:君子務在擇人,予固樂聞舊令者之善否。其善者,吾則行之;其不善者,吾則改之。汝眾亦毖審厥從,違罔悖於是,吾將因以勸懲焉。則茲役也,所以直道而善善者,且使纘厥緒者永觀不沒矣。可容后乎!可耷后乎!"於是咸屬(囑)余書其事於石以識。余邑人素稔公之心跡而被教愛,且目擊胸人之德,公乃敢展言日:嗟乎!我公之德之垂也,其聞召伯之風而起者乎,而吾民之追思之,又可無異江沱汝漢之在當世矣。夫自三代以還,以化治稱者未易得也,劉漢最為近古,然前後四百年問循良之吏,自河南守吳公、蜀守文翁之外,獨黃、召、龔、魯輩數子為能謹身率先居以廉乎。史稱其廩稟,庶幾德讓君子之風,故所在民富,所去見思雲。外此則寥乎未之聞焉。下及唐宋,亦非無可表,然比之漢,益又弗逮矣。而武犍嚴酷苛如猛虎,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者,則著列實繁。然則體父母斯民之道以來,勿剪勿伐之思有如公等之為令,豈不足以明章我聖朝械朴得人之盛,有以軼前代而超出之哉。公中都人,名寶,字光楚,鳳台其號。登己(乙)丑進士第。余昔為諸生時,得侍教下。每晉與談經,則見疊璺多理性根要之論。若有以探閩洛淵源而上接洙泗正脈者。其發為化理而灌浹人心也,其固然與!其固然與!是舉也!新任朐侯蒲坂賈君蒞政之始,即朐士紳父老之請,欣然嘉嘆而贊成之。其有志浚明召南之教而敷賁之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