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螺

黃螺

泥東風螺,俗稱“黃螺”,屬海洋底棲腹足綱,新腹足目,蛾螺科,東風螺屬,是熱帶、亞熱帶貝類品種。在我國主要分佈於福建、海南、廣東、廣西等地,是我國沿海重要的經濟軟體動物。但是由於沿岸海域環境污染以及漁民的大肆捕撈,其資源瀕臨枯絕。泥東風螺不僅生長速度快、肉質鮮美,而且其體內還含有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和稀有元素,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利用,屬於健康食品。

形態特徵


泥東風螺螺體呈倒圓錐形,殼高約為56-70cm,寬大約是高的2/3,有7-8個螺旋層。螺殼殼質厚重且堅實,表面光滑,為不對稱右旋螺旋形,屬單殼類。螺殼表皮呈土黃色,各螺層上都均勻分佈著黃褐色斑塊。
螺殼主要分為兩部分:螺旋部和體螺層。螺旋部為內臟
黃螺
黃螺
囊所在,分為很多螺層,螺殼頂部的各螺層膨圓,基部螺層3-4層各在上方形成肩角;體螺層膨大,為螺的最後一層,螺層之間的界限為縫合線,且縫合線明顯。螺殼的旋轉中軸為螺軸。螺層的表面有生長紋,突起,橫助,縱助和花紋。螺殼口為不完全殼口,有缺刻。螺殼口長卵圓形,裡面為瓷白色,螺殼口處有一個大而圓的角質厴,角質厴為深褐色,十分堅厚,位於前內側。

分佈及生境


地理分佈

國內分佈:
主要分佈於我國東南沿海,如台灣、廣西、福建、浙江等;
國外分佈:
日本、泰國、東南亞等國家。

生境

泥東風螺生活在數米至數十米水深的沙泥質海底中,潮間帶尚未發現。

生活習性


生態習性

泥東風螺棲息於以泥沙為主的海底,活動具有周期性,晝伏夜出。喜歡夜晚出去覓食,白天潛伏在泥沙中,只有在潮漲潮落的時候才稍稍移動。
黃螺
黃螺
泥東風螺屬暖水性海產貝類,適宜水溫23-30°C,水溫低於14°C以下便會停止吃食,鑽入泥沙進行越冬。其胚胎髮育也受溫度高低的影響,一定範圍內溫度越高發育越快,溫度越低發育越慢。泥東風螺屬廣鹽性腹足類,適應鹽度範圍為14.22-34.34。鹽度對螺的心臟跳動、附著力及其卵囊孵化率等方面都有影響。當鹽度低於12時,會出現大量死亡。在鹽度為30.0-38.0時幼蟲的存活率和變態率都較高,且生長速度也較快;但當鹽度低於27.6時其孵化率明顯降低。海水中pH—般為7.5-8.6,呈弱鹼性。而最適合泥東風螺生長孵化的pH為8.0-8.4,當pH低於7.35時,孵化率明顯降低;當pH過高時,水中NH3也相應增高,對幼蟲的生長甚至存活都有很大影響。

繁殖習性

泥東風螺為雌雄異體,雌雄個體從外觀上難以辨別。通過解剖發現,雌螺的生殖腺多呈黑色,雄螺的生殖腺多呈橙黃色。交配后受精卵從雌螺體內排入水中繼續發育。東風螺發育過程中還會出現性畸變現象,雌螺除有正常雌性器官外,還有與雄螺一樣發育的輸精管或陰莖,致使卵巢發育受阻,嚴重可達不育。東風螺雌螺的產卵季節為每年3-10月,高峰期6-9月,不同海區螺的成熟期和繁殖期也不大相同。在繁殖季節泥東風螺雌雄個體可進行多次交尾,多次產卵,但每次產卵量並不多,產卵間隔一般為5-7天,年平均產卵量一般有幾十至幾百萬粒。

攝食習性

泥東風螺為肉食性腹足類。攝食時主要依靠伸縮的口吻來吸取食物。泥東風螺的浮遊幼體是屬於濾食性,主要從已過濾的水中攝取有機碎屑或單胞藻類為食,如雲微型藻、螺旋藻等。稚螺主要攝食原生動物、有機碎屑、鹵蟲幼體以及肉質較為鬆散的蟹肉等。成螺主要食物成份是魚、蝦、蟹、貝類等動物性飼料,對飼料的選擇帶有明顯的偏好性,特別喜食小雜魚,經常投食太平洋牡蠣則利於螺的生長。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黃螺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06 千卡
蛋白質19.8 g
脂肪1 g
膽固醇167 mg
碳水化合物4.5 g
129 mg
32 mg
140 mg
297 mg
55 mg
0.42 mg
3.3 mg
1.05 mg
2.21 mg
27.5 μg
維生素A2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0.06 mg
維生素B2(核黃素)1.02 mg
煙酸(煙醯胺)2.1 mg
維生素E0.33 mg

經濟意義


肉可食,貝殼可以燒灰。
肉鮮食易腹瀉,因此采捕后多加工製成干品。加工方法極簡單:水沸后把螺倒入鍋內,隔時不久撈出,去殼取肉曬乾即可。加工成品率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