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後壟村的結果 展開

后壟村

后壟村

位於浙江省景寧縣城東北部,屬渤海鎮,原為大都鄉,距離大都4.3公里。轄后壟、安坪、中漈、凸頭、外山垟等5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114戶, 477人,漢族。耕地面積425畝,林地面積10503畝。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2.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85元。經縣人民政府批准為革命老區村。

位置


后壟村,位於浙江省遂昌縣腹地,白馬山麓,隸屬大柘鎮,距縣城20公里。因地處象山後的山壟,故名后壟。

組成


由11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后壟。1992年,全村220戶,824人。有耕地848畝、山林3234畝、茶園638畝。農業生產以水稻種植、養殖為主。

歷史


后壟村是遂昌縣最早的村落之一。從村中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耕種勞作,繁衍生息。到了唐、宋時代,村容日壯,宋時曾任吏部侍郎、敷文閣待制的大柘人周綰,享盡天年後葬於後壟村香岩院后,一時村名遠揚。清代,畲民開始遷入,形成畲漢雜居的村落。現村中畲民佔65%,以藍姓居多,另有雷、鍾等姓。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成果

1949年前,畲族人民政治上受歧視,經濟上遭剝削,文化教育極其落後。據50年代初統計,后壟村民中受過初等教育的僅佔2.3%。

少數民族學校

后壟少數民族學校是一座村辦完全小學,前身稱萬嵩初級小學,創辦於1917年。1952年改為公辦。1956年更名為少數民族初級小學。1969年9月始設高小班,成為村辦完全小學。校址在後壟村石門,校門飾以畲族圖案,頗具特色。校容整潔美觀,校園內綠樹成蔭,花團簇擁,四季飄香,是一座美麗的花園式學校。現有3個班級,學生94人,教師5人(其中畲族4人),學校佔地5.5畝,建築面積1804平方米。
學校以教學為中心,倡導"認真備課、認真教學、認真批改、認真輔導"的教風和"文明、求是、守紀、勤學、向上"的學風。1979年以來,各科統考成績名列全鎮前茅。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及格率、畢業率均達100%。1980年起,創辦幼兒班,對學前兒童進行"三語教育"(畲語、遂昌方言、普通話互譯教學)。
后壟村是中國共產黨在30年代建立的革命根據地村之一。畲漢兩族的優秀兒女為革命事業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篇章。學校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對少年兒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參觀早年村黨支部建黨遺址,編寫革命鬥爭故事,調查村史、校史、家史,舉辦革命文物展覽,為老黨員、老游擊隊員及孤寡老人做家務等,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形式多樣的文娛體育活動,是后壟小學的又一特色。挖掘整理了一部分畲族傳統體育項目,先後創作了《綉條彩帶獻給黨中央》等10多個畲族歌舞,參加省、地、縣會演。
少先隊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1988年,少先隊大隊部被評為"全國紅旗大隊"。學生雷依娜、藍聰蓮分別獲全國少工委頒發的"少先隊好隊長評選活動金猴獎"、學賴寧積極分子獎;葉海霞、鍾菊雲分別在第一、二屆中國好少年、好兒童評選中獲孝敬獎、助人獎。
學校在辦好全日制小學的同時,還與村裡聯合在校內舉辦俱樂部。俱樂部的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白天為學生服務,晚上向村民開放。學校既是兒童少年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良好場所,又是全村文化活動的中心和推廣科學技術的陣地。經過學校多年來全方位的教育,村民文化素質得到了提高。

文化教育成績

1986年,按省人民政府要求提前4年實現了基本無盲村。1992年,全村442名少、青、壯年中,非文盲為441人,佔99.8%。69人已成為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幹部、工人和教師,其中畲族59人,佔86%,其中大專生9人、中專生15人、高中生14人、初中生12人。文化教育結出了豐碩的成果。1982年,老校長藍觀樹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勞動模範光榮稱號,1983年5月,獲全國園丁獎,同年11月,出席中國工會第十次代表大會,併當選為主席團成員。1993年,省教委授予該校省先進學校稱號。省、地、縣各級領導、各類學校來此參觀指導者絡驛不絕,至1992年,共接待2.1萬人次。

村校聯辦俱樂部

后壟村俱樂部是村雙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是村民文化活動不可缺少的場所。建於1955年,是遂昌縣內最早的農村俱樂部。設在後壟村少數民族學校內。現已擁有影劇院、黨員活動室、圖書室、閱覽室、體育活動室、業餘農技校、家長學校、花卉植物園、計劃生育活動室等場所,藏書近萬冊,報刊雜誌50多種,體育文藝器材、畲族戲裝等較為齊全。俱樂部常年開放,文藝演出、時事宣傳、文化科技學習、群眾體育等各項活動經常進行。每日收工后或農閑假日,村民都愛上這裡來,參加積極有益的活動。50年代,俱樂部以辦業餘劇團為主,培養了一批文藝人才,活躍了山村文化生活。1957年畲族舞蹈《姐妹采棉》獲浙江省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三等獎。村民鍾根余參加過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畲鄉土娃子登上了首都人民大會堂的舞台。60年代,俱樂部以辦夜校學文化為主。70年代則側重於農業生產的指導。實行生產責任制后,以辦業餘農技學校推廣普及農業科學知識為主,不定期地請縣、鎮農技員或技術能手來校進行知識講座,幫助村民學科學、用科學,使優質名茶、水果種植、禽畜飼養等得到迅速發展,人均收入從1978年前的不到400元提高到現在的800多元。如今,這個村民族之間、鄰里之間團結和睦,破除迷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已蔚然成風。計劃生育率達100%。1990年評出五好家庭48戶,遵紀守法201戶。1978年後壟村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愛國衛生先進集體;圖書室工作成績顯著,1983年受省文化廳獎勵;1984年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省軍區等單位授予后壟村先進民兵青年之家稱號;1987年後壟村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稱號;被遂昌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雷進賢1978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勞動模範"稱號。
后壟村38年來以村校聯辦形式辦俱樂部,根本解決了場地、經費、器材等問題,骨幹力量統一使用,加強管理,合理安排,不僅不影響學校的教學秩序和質量,而且能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系列化配套教育,不僅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充分發揮場地的作用,也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1987年1月13日,浙江省副省長李德葆視察了俱樂部,並給予高度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