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

語言種類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記錄西夏黨項族語徠言的文字。屬表意體系,漢藏語系的羌語支。西夏人的語言已失傳,跟現代的羌語和木雅語關係最密切。

西夏文字是西夏王朝創製並使用的文字,作為“國字”,西夏文字曾在西夏王朝所統轄的今寧夏、甘肅、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等廣闊地理帶中,盛行了約兩個世紀。元明兩朝,西夏文字仍在一些地區存活了大約三個世紀。

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隨著西夏王朝的滅亡,西夏文字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歲月中,西夏文字沉寂而去,幾乎無人知曉。直到清朝乾隆嘉慶期間,學者追尋和著述西夏歷史時,西夏文字才被重新提及。

歷史沿革


創製緣由

黨項徠在內徙以前仍處在原始游牧部落時期,過著“不知稼穡,土無五穀”、“畜嫠牛、馬、驢、羊以食”的游牧生活,他們“逐水草而居,但候草木以計時歲”。社會形態尚處於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生產力水平低下,無法令賦稅,也沒有文字。內徙后,由於長期受到各民族特別是漢族文明的影響,社會經濟與文化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西夏社會形態的變更與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文化發展的先驅。黨項族歷經數百年的輾轉遷徙,不斷吸取融入了其他民族的生產力技術與先進文化,從而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特別是西夏建國前夕,由於政治與經濟上需要有一個獨立的局面,文化也相應地需要從漢族文明的母體脫離出來。在生產發展以及與其他民族文化的撞擊中黨項文化有了新的質變,而文字的創製則是這種質變的顯著表現。在西夏建國前夕,元昊為了進一步突出民族文化的秀才特質,於是創製了記錄黨項語言的文字——西夏文。

文字創製

西夏文字殘片
西夏文字殘片
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稱帝前的公元1036年(大慶元年),命大臣野利仁榮創製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餘字,形體方整,筆畫繁冗,又稱為蕃書或蕃文。結構仿漢字,又有其特點。用點、橫、豎、撇、捺、拐、拐鉤等組字,斜筆較多,沒有豎鉤。單純字較少,合成字占絕大多數。兩字合成一字居多,三字或四字合成一字者少。
合成時一般只用一個字的部分,如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大部,有時也用一個字的全部。會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別類似漢字的會意字和形聲字,約佔總數的百分之八十。部分譯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合成,類似拼音字。有的字以另一字的左右或上下兩部分互換構成。兩字多為同義字。象形字和指示字極少。書體有楷、行、草、篆,楷書多用於刻印,篆書散見於金石,行草常用於手寫。

推行使用

西夏文字創製后,元昊即下令推行國中,詔令國民悉用蕃書。以法令的形式確立了西夏文的地位,並於建國初期設立"蕃字院",選拔西夏貴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傳播。因此西夏文字很快就在西夏國中通行。
西夏文字創製后被作為“國字”推行,因此在西夏國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如官署文書、法律條令、審案記錄、買賣文契、文學著作、歷史書籍、字典辭書、碑刻、印章、符牌、錢幣、以及譯自漢、藏問的佛經等。西夏文字是西夏文化的精華所在,它的使用在整個西夏時期從未間斷過。

淹沒衰亡

西夏滅亡后,西夏文字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數黨項後裔還在使用。此後便被歷史所淹沒,變成了一種死亡的文字。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涼州護國寺感通塔碑》被發現后,學者根據該碑上的漢字與西夏文對照及記年,才重新確認了這種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

文字介紹


語法結構

西夏文字有它獨特的語法結構。在句子中,謂語動詞往往位於末尾,賓語則放在動詞的前面,而形容詞有時則放在名詞之前,有時則置於名詞之後。經過國內外學者長期的研究,對西夏語言的規律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很多問題仍然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字形結構

岩畫上的西夏文字
岩畫上的西夏文字
西夏文“形體方整,類八分,而書頗重複”,是獨立於漢字之外的一種全新的方塊文字,初看與漢字相似,因為它是模仿漢字的構字方法、借用漢字的基本筆畫重新創製的。它的基本筆畫,也有與漢字相同的點、橫、豎、撇、捺、左拐、右提,但沒有漢字常見的豎鉤,對撇捺等斜筆運用較多。由於筆畫繁多,結構複雜,多數字都在十畫以上,認記、書寫都有一定難度,就連漢字中書寫最為簡單的數字,到了西夏文里筆畫也相當繁雜。
西夏文仿照漢字創製,漢字書法有篆、隸、真、行、草五種書體,真書即楷書。傳世西夏文獻中已發現篆、楷、行、草四種書體,而未見隸書。黨項人論述西夏文和漢文的關係時也說:“論末則殊,考本則同”。

創製方法

西夏文的創製參照了漢字創製的"六書"理論,採用合成法進行造字,即先創造了一些文字元素,即我們常說的字根或母字,然後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
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採用文字元素創字外,絕大部分是合成造字。包括會意、音意、對稱、互換、反切、長音等六種合成法。如:
會意合成法:西夏文“水”字中的一部分+“土”字合成(泥)
音意合成法:讀音為“令”的西夏文的一部分+西夏文“絹”字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 ”
互換合成法:(指)——(趾)(逃)——(服)
對稱合成法:(雙)(唇)(中)(分)
反切合成法:讀音為“妻”的西夏字的一部分+讀音為“因”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漢族“秦”姓的西夏字。
長音合成法:讀音為“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含意為“長”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阿長音。

漢字比較

西夏文刻《孫子兵法》
西夏文刻《孫子兵法》
西夏文與漢字相比,有以下共同特點:
1、同屬表意文字體系;
2、形體近似,形體方正;
3、構字方法相似;
4、某些形體在不同部位上都有筆畫變通現象;
西夏文字合成造字法
西夏文字合成造字法
5、都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6.有些字受到統治者民族主義觀點的影響。
與漢字相比,西夏文又有以下不同點:
1、西夏文五畫以下和二十畫以上的字很少,顯得比較均勻;
2、西夏文斜筆較多,也即撇、捺豐富;
3、西夏文會意字比漢文多,漢文形聲字比西夏文多;
4、類似拼音構字的反切上下字合成法已成系統;
5、西夏文構字時普遍地省形、省聲,而漢字是個別現象;
6、西夏文象形、指事字極少,文字中的表意部分並不表示物形。

研究考證


文獻資料

西夏文字就目前發現的文獻資料證實,大約有5900多個。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出土的西夏辭書《文海》與《音同》收字最全。這兩部辭書是由西夏時期的黨項族人編著的,為進一步研究西夏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同時出土的還有一部由黨項族人骨勒茂才編著的辭書《蕃漢合時掌中珠》,它是用漢文與西夏文對音、對意的方式編成的,並收錄了許多黨項語辭彙,因而成為後人解開西夏語言、文字的鑰匙。

相關研究

著名西夏學學者李範文整整25年研究,1997年,國內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西夏文字典《夏漢字典》出版,這為破譯西夏文字、打開西夏文獻寶庫提供了一把“金鑰匙”。結合近年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在李範文主持下,2008年《簡明夏漢字典》修訂出版。
對西夏文字的數量,在對《夏漢字典》每個字目做了詳細考證后,李範文認為,全部西夏文字共計5917字,而實際上有意義的字共5857字。
寧夏社會科學院的相關專家努力下,西夏文字還實現了電腦錄入。有專家認為,“遠看全是字,近看不是字”的西夏文實現電腦錄入,極大地便利了個人的電腦寫作以及正規書刊的排印,較好地解決了電子化時代西夏文字仍用手工書寫的問題。

數字化概述


在西夏文還沒有實現電腦錄入與輸出時,要想發表一篇有西夏文內容的文章很困難,只能用手寫照相排版,或在有西夏文的地方留出空格,將西夏文粘上去再照相製版。一篇文章尚且如此費時費力,更不要說出版一部西夏文字方面的圖書了。李範文先生的《夏漢字典》(1997年版)僅排版、剪貼西夏文就耗費了3年零3個月的時間。因而,許多西夏研究者只能減少文章中的西夏文數量或是省去西夏文直接寫出漢譯文,要不然就用讀音字元代替。這樣做雖然減輕了難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這種做法也削弱了發表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可讀性。所以,當計算機被運用於文字處理時起,人們也就自然想到了西夏文數字化問題。
20 世紀80 年代末,荷蘭萊頓大學的藏緬語言學家范德利姆(George van Driem)與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東方研究所的西夏語言學家克平(Ксения. Болисовна Кепинг)嘗試用計算機處理西夏文。不過,工作在兩年後就由於技術上的原因而中輟了。寧夏社會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在20世紀90年代初試圖製作電腦西夏文字元,也因技術水平等問題而未能完成。20世紀90年代中期,電腦技術在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其速度之快是令人始料不及的。由於各種字元製作工具軟體的問世,使當年難以實現的字元製作問題變得不再神秘,只要經過簡單的學習,即使是非計算機專業人員也不難在短時間內製作出一套滿足自己需求的特殊字元來,所以在世界上陸續出現了多種西夏文字符集。目前,較完整的西夏文字符集共有八九套,有科研機構開發研製的,也有電腦公司研製的,還有個人或學術團隊開發研製的,以及純自己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