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斧頭的結果 展開

斧頭

漢語詞語

斧頭,漢語詞語,拼音為fǔ tóu,主要用於伐木;另外一種兵器,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出自漢劉熙《釋名·釋用器》。

詞語解釋


斧頭
拼音:fǔ tóu
斧頭
斧頭
英文:axe; fot;hatchet;
[axe] 一種金屬砍削工具,用一相當厚的金屬開刃的頭裝在柄上而成,刃口與柄平行,以便砍削,專用於伐木、劈木柴和砍木料。
又稱為斧子,帶斧。
斧頭是一種用於砍削的工具。斧是利用槓桿原理和衝量等於動量的改變數原理來運作的。分為兩個部分:斧頭和斧柄。斧頭為金屬所制(一般為堅硬的金屬,如鋼鐵)。斧柄一般為木質(也有金屬的)。刀梢形狀一般為弧形(有時也為直線形)形或扁形。

歷史淵源


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刑書釋名》載:“黃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鋸、鑽鑿、斧銊、鞭撲、是也”。由此推之,則斧之始於黃帝時也,其理甚明;“惟當時並無所謂三十六法,對敵時不過亂砍亂劈而巳;迄漢時,南中蠻人創斧法,亦如槍法之創於武吃氏而流入中原者,惟始創者之為何人,則不可考據矣”。其法初亦無三十六手之多,后之武師,從而增益之,使變化不測,成為戰陣之利器,故今傳板斧有三十六法也。
斧之溯源甚早,原始人類,即知拾利石為劈器。而最早之銅斧,見於商代,不僅用於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鏤,極為精美,已為儀仗之用。周代用斧風氣不如商代,到了雙鋒劍出,與刀並用後,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為砍迤工具,或為樂舞儀仗及斬殺之器。斧雖不作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民族,喜練斧類兵器。
石斧的歷史大約可追溯到幾十萬年以前。那時人們用磨製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獵禽獸,是不可缺少的勞動工具之一。古漢字中“斤”就是砍木頭的斧字,所以後來從斤字旁的漢字多有斬截、折取的意思。鉞是由原始社會的勞動工具——石斧演化而來的。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曾發現過一種磨製非常精細的石鉞,鉞體扁平,刃部寬闊,弧曲度大,兩角微微上翹。這種精心製作的石鉞顯然不適宜砍伐林木或用於農作。據推測很可能是古人專門製造的原始兵器。

網路語言


另為網路語言的一個,是photoshop的photo的直譯,網友們有時稱photoshop為斧頭,延伸出的網路用語有:這個美女是用斧頭砍出來的(意思為使用photoshop加工處理過的);幫我把這個MM劈(砍)了(意思是用photoshop加工美化一下)。

詞語出處


漢劉熙《釋名·釋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