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晏公的結果 展開
- 漢族民間傳說怪物
- 晏公鎮
晏公
漢族民間傳說怪物
晏公是古代民間傳說中的一隻怪物,面如黑漆,濃眉橫髯,常年於海上興風作浪。被媽祖投繩縛妖后,收為部下。后成為媽祖部下總管。
相傳媽祖在世時,海上有一怪物叫晏公,時常在海上興風作浪,弄翻船隻。有一天,媽祖駕船駛到東部大海,怪物又開始興風作浪,媽祖乘坐的船隻搖晃的非常厲害。媽祖即令拋錨,見前方波濤中一舟上有一金冠綉袖、掀髯突睛之神在作怪。媽祖不動聲色,掀起狂風巨浪與之抗擊,晏公害怕媽祖的神威,叩拜蕩舟離去。但怪物一時為法力所制有所不服,於是變成一條神龍,繼續興風作浪,媽祖說到:“此妖不除,風波不息”,在中游拋錨,制服神龍。媽祖命令晏公統領水闕仙班(共有十八位),護衛海上船民,後來晏公成為媽祖部下總管。
晏公
晏公原本是江西地方性水神,明初因朝廷推崇而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的水神。職司平定風浪,保障江海行船,因而在東南沿海和江河湖泊沿岸地區信仰極為盛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晏公的生平事迹:“公姓晏,名戌仔,江西臨江府人也。濃眉虯髯,面如黑漆,平生疾惡如探湯。人少有不善,必曰:‘晏公得無知乎?’其為人敬憚如此。大元初以人才應選入官,為文錦局堂長,因病歸,登舟即奄然而逝,從人斂具一如禮。未抵家,里人先見其揚騶導於曠野之間,衣冠如故,咸重稱之。月余以死至,且駭且愕,語見之日,即其死之日也。啟棺視之,一無所有,蓋屍解雲。父老知其為神,立廟祀之。有靈顯於江河湖海,凡遇風波洶湧,商賈叩投所見,水途安妥,舟航穩載,繩纜堅牢,風恬浪靜,所謀順遂也,皇明洪武初詔封顯應平浪侯。”明人王士性在其《廣志繹》中記載:“江湖社伯到處有祀蕭公、晏公者,其神皆生於江右……晏公名戌仔,亦臨江府之清江鎮人也,濃眉、虯髯,面如黑漆,生而疾惡太甚,元初以人才應選,入為文錦局堂長,因疾歸,登舟遂奄然而逝,鄉人先見其騶從歸,一月訃至,開棺無所有,立廟祀之。亦云本朝封平浪侯。”
明清時期專門從事漕糧運輸的軍隊被稱為漕軍,漕軍不但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有時還要面臨漕船沉溺、漕糧漂沒的風險。因晏公有保障行船安全的職能,故得到了眾多漕運官兵的崇奉。康熙《通州志》記載通州晏公廟在州東關,明萬曆六年(1578年)建。臨清晏公廟有三處,一在會通河閘,一在新閘,一在南板閘。民國《阜寧縣新志》記載阜寧縣晏公廟在縣治射河南岸海牆頭,成化間,邑人劉盛與侄劉翰同建。道光《重修儀征縣誌》記載儀征縣晏公廟在巡檢司西,洪武間,尚書單安仁建。道光《泰州志》記載泰州晏公廟有四處,一在千戶所,一在經武橋,一在荻柴巷,一在北門外新橋。乾隆《鎮江府志》記載鎮江丹徒縣境內晏公廟有三處,一在丹徒鎮,明初敕封。一在江濱,一在小沙。嘉慶《直隸太倉州志》記載鎮洋縣晏公堂“在朝陽門內之西,晏公不傳名氏,元時護漕,封平浪侯,漕運官軍立祠祈賽”。杭州晏公廟:“在武林門北夾城巷崇果寺內……明洪武初改奉晏公,相傳為水神,故軍營漕運之所往往立廟。”
明朝中期,晏公的影響已遍及社會各階層,其水神的地位已接近龍王。每到新年伊始,商賈和船工都有“拜晏公”的風俗,整個祭神過程由迎神、驅魔、保太平等組成。
“拜晏公”一般要持續多日,時間為新年開始到元宵節。開始后,整個晏公廟周圍喧鬧的鼓樂和炮仗聲不絕於耳,精美的花燈目不暇接;城裡城外的鄉民遊街串巷,古老的鎮江城日夜籠罩著歡樂的氣氛。
晏公廟裡的神像在元宵節要被抬出來,穿行在大街小巷中,以驅除邪祟。抬神像和參加驅邪活動的是男人,女人和孩子則留守家中,緊閉門窗,以免引來邪魔。
這個時候,家裡的牲畜都要被關在家中,不許發出一點聲音。因為人們認為,如果這個時候發出聲音,會被鬼神聽到,意味著新年會有災禍來臨,那是很不吉利的。人倒好管,可雞狗要發聲那是誰也管不了的事。怎麼辦?民間自有妙方。在跑五更的前幾天,雞狗就被餓著,等跑五更時,再給它們喂飯喂骨頭,那時候它們就會只顧著吃,不會再來吵吵嚷嚷地添亂添堵了。
晏公的神像被抬著走街串巷,因此抬的人要精選年輕有力的船工。年輕船工們喝了燒酒,光著膀子戴上面具,在各條街巷裡繞行。走一圈就意味著趕走了邪魔,晏公神像要走過整個鎮江城,然後才會回到廟裡。
回到廟中的晏公,蓋在神像身上的紅布被視為平安吉祥的象徵,將被人們哄搶。為了能夠順利搶到紅布沾到福氣,人們也顧不得身份、尊卑,道士們在前面奔,人們在後面追,跑得最快的人才能最終搶到那塊紅布。鎮江人說的“分紅”、“沾沾福氣”,也有這個意思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