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眉生

劉眉生

劉眉生(1905—1937),字天嘏。貴州遵義南白鎮人。畢業於黃埔軍校和中央步兵專科學校,參加過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在忻口會戰中壯烈殉國,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少將。

人物經歷


1923年,劉眉生考入貴州省赤水縣崇武軍校,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5期步兵科,畢業后投身北伐,參加討伐吳佩孚、孫傳芳軍閥的北伐戰爭,歷任排長、連長等職務。
1929年大革命失敗后返回貴州,在猶國才部任營長,駐防獨山縣。
1932年春,劉眉生任貴陽市城防司令部參謀主任。年底,王家烈率軍攻入貴陽,劉眉生返回遵義,任黔軍侯漢佑師周仁甫團中校營長兼貴州省立三中軍訓教官。
1934年初,調侯漢佑師軍官大隊任隊長。不久因貴州軍閥混戰,離開貴州赴南京。同年考入中央步兵專科學校校官班,學習半年後,分配到江西九江光華中學任軍訓教官。
1935年9月,劉眉生的遵義老鄉陳鐵(黃埔一期生)駐防四川忠縣任第八十五師師長,邀請劉眉生前往共事,任該師一五三旅五○五團中校營長。劉眉生到任后,積極協助陳鐵安定軍心、治理軍務,使陳鐵得以順利接管八十五師。次年春,八十五師調南京浦鎮,由三個團擴編為二個旅四個團的整編師,劉眉生擔任五○五團副團長、代理團長。

主要事迹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八十五師奉調開往河北德州,划屬十四軍建制,由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兼十四軍軍長衛立煌將軍指揮,集結保定待命。劉眉生隨部隊先後赴南口增援第十三軍抗擊日軍,途經北平附近門頭溝時,遇日軍襲擊兄弟部隊,劉眉生當機立斷率部隊增援,親赴前沿陣地指揮作戰,最終大挫日軍。10月2日,劉眉生又奉命率部隊向山西太原以北地區集中,參加第二戰區組織的抗擊日軍、保衛山西要地的太原保衛戰--忻口戰役。
1937年10月初,侵華日軍主力板垣師團(第五師團)及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第一、二、十五混成旅團)和特種部隊共3萬餘人,沿代縣至原平公路前進,中國軍隊則在忻口一帶進行阻擊,從而拉開了忻口戰役的序幕。戰鬥一開始就異常激烈,中國抗日將士同仇敵愾,英勇奮戰,各部指揮官身先士卒親赴前沿指揮。戰役初期國民黨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將軍、五十四師師長劉家其、旅長姜玉貞、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庭珍相繼壯烈犧牲,師長李先洲、旅長董其武均火線負傷。中國抗日將士以他們的鮮血譜寫了一曲不屈不撓的民族讚歌。
1937年10月7日,劉眉生率八十五師五○五團達到忻口,擔任堅守左翼戰線的洪山陣地任務。他深知守土禦侮責任重大,日寇侵略氣焰囂張,一場惡戰難以避免。在到達洪山陣地當天,劉眉生寫下了與妻子的訣別書:"日寇兇殘,奪我疆土,戮我同胞,願以七尺之軀,以報生我育我之故土,即令戰死沙場,我之榮矣。望吾卿切勿悲啼,希撫育兩子,繼吾未盡之志、未完之業,誓死抗敵,光我華夏。吾雖死猶生,安笑九泉。"此時的八十五師正面迎戰日軍第十四集團軍,遭遇了猛烈進攻,郝夢齡將軍、劉家其師長相繼陣亡后,劉眉生所在的八十五師便成為了抗擊日軍的主要力量,特別是他率領的五○五團在守衛洪山陣地時多次遭遇日軍攻擊,劉眉生多次負傷,卻堅持禦敵前沿,全團官兵深受劉眉生英勇頑強的精神鼓舞,以一當十,英勇迎戰。
1937年10月28日凌晨,日軍向洪山陣地發起猛烈炮擊,並以精銳兵力增援。在前沿陣地指揮的劉眉生不幸被日軍炮彈擊中頭部左側,當即壯烈犧牲。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