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戴金星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長汀縣司法局南山司法所副科級所長
戴金星
中國科學院院士
戴金星,石油天然氣地質學和地球化學專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天然氣之父”,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中國煤成氣理論的先驅和奠基人、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提出“煤系是良好的工業性烴源岩”理論,開拓了我國煤成氣開發研究工作。提出了煤成烴模式、各類天然氣藏鑒別方法、天然氣藏模式及大中型氣田富集規律。
主持研究的“中國煤成氣的開發研究”項目獲198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大中型天然氣田的形成條件分佈規律和勘探技術”獲199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國天然氣成因與鑒別”獲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戴金星出版專著28部,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285篇,是我國油氣地質界論文被引用頻次最高的大師。
2019年12月18日,獲“中國品牌70年70人”殊榮。
戴金星
1935年3月19日生於浙江省瑞安縣白門鄉霞川村。小學在瑞安縣白門鄉霞川村小學(1944.9~1948.8)和溫州第九小學(今瓦市小學1948.9~1950.8)學習,中學就讀於溫州第二中學(1950.9~l 956.8),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主要致力於石油天然氣地質學和地球化學研究。1979年提出了“煤系是良好的工業性烴源岩”,“六五”至“九五”期間,連續四次負責天然氣方面的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提出了煤層烴模式、各類天然氣藏鑒別方法、天然氣成藏模式及大中型氣田富集規律。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7年5月20日午後,戴金星和另外兩位總地質師在陝西靖邊的一公路旁,輕輕地用鐵鍬鏟成一個土堆,作為天然氣井位的標誌。這是我國第一口天然氣科學探索井———陝參1井的井位。隨著隆隆的鑽機聲,中國第一個煤成氣大氣田發現的時代到來了。
1989年,陝參1井獲得日產8萬立方米的天然氣,成為靖邊煤成氣大氣田的發現井,至1990年底在其周圍幾百平方公里內連續獲得8口工業氣井,其中有日產最高百萬立方米以上的氣老虎井。現代天然氣工業的開發打破了黃土高坡千年的沉寂,給靖邊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如今有人稱讚靖邊成了小香港。
靖邊大氣田的發現是運用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戴金星的“煤成氣理論”。因此,我國石油界稱戴金星是“中國天然氣之父”。
戴金星
2018年5月30日,戴金星的《煤成氣及鑒別理論》項目獲陳嘉庚地球科學獎。
戴金星 院士
近20年來,戴金星連續4次擔任天然氣國家重點攻關項目的負責人。是我國天然氣地質學科的帶頭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第八、第九屆常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北大學、青島海洋大學和石油大學兼職教授,《天然氣地球科學》、《地質科學》、《石油學報》、《石油與天然氣地質》、《China Oil and Gas》、《天然氣工業》等雜誌的副主編和編委,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科協常委,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氣體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8年和1999年,他先後主持了南京國際煤成烴學術研討會和杭州國際碳酸鹽岩油氣學術研討會。曾先後赴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英國、法國、義大利和奧地利等國參加學術會議、訪問和考察。
戴金星
20世紀40年代德國學者首先創立了煤成氣理論,強調煤系成氣,對成油未予注意。戴金星於1986年前在《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氣和石油》、《我國煤系地層含氣性的初步研究》和《鑒別煤成氣和油型氣若干指標的初步探討》等多篇論文中總結了煤系成烴的特徵是:一般成氣為主成油為輔;煤成油大多數是輕質油和凝析油;在特殊的地質條件下,煤系偶爾形成以煤成油田(藏)為主等,完善和發展了煤成氣(烴)模式。
戴金星
80年代初應用掃描電鏡在微觀上研究了煤成氣的遺跡氣孔。根據煤的氣孔率進行煤成氣遠景評價。據此,他於1982年指出鄂爾多斯盆地北部石炭二疊系是煤成氣有利區,被以後長慶氣田發現所證實。
1980年至1990年,戴金星發 表了25篇有關煤成油氣的論文;並在全國煤成氣學術討論會、石油工業部第一、第二次煤成氣座談會等多次學術研討會上,系統地多次指出鄂爾多斯、四川、渤海灣、塔里木、吐哈、準噶爾、松遼、東海和瓊東南盆地中煤或煤系是好的氣(油)源岩,是有利的煤成氣勘探區,為我國煤成氣勘探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方向。應用煤成氣理論16年來(統計到1995年底),我國探明煤成氣總儲量從佔全國氣層氣儲量的9%上升至40%,發現了18個大中型氣田,而到1998年底上升佔50%,促進了我國天然氣勘探的發展。
大中型氣田是指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大於100m×10m的氣田。勘探和開發大中型氣田是迅速發展一個國家天然氣工業的重要途徑,而研究大中型氣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有效高速發現大中型氣田的基礎。戴金星一直致力於我國大中型氣田形成主要控制因素和分佈規律研究。
戴金星開始大中型氣田研究,在《大中型氣田發育的氣聚集帶特徵》一文中提出了氣聚集帶、區是“大中型氣田發育最佳區”的觀點,並為以後勘探所證實。“八五”期間,他領導和組織3509名科技人員,從事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大中型天然氣田形成條件、分佈規律和勘探技術研究”,總結了大中型氣田形成的6個主要控制因素,據此提出了35個有利於發現大中型氣田的構造帶或目標,與其他大中型氣田分佈規律研究的成果一道為“八五”期間發現15個大中型氣田(包括我國最大氣田長慶氣田)提供了科學依據。“八五”期間發現大中型氣田佔全國曆年發現大中型氣田數的45.4%。
戴金星從事煤成大中型氣田形成規律研究,他負責完成的“中國煤系地層大中型氣田的研究”國家科技攻關專題,總結出煤成大中型氣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為“九五”期間發現或探明我國丰度最大的克拉2大氣田以及平落壩、陝141、羊塔克、南八仙、呼圖壁、樂東22-1和春曉一批煤成大中型氣田提供了理論依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戴金星不僅在理論上研究大中型氣田形成條件和分佈規律,而且到各油氣田推廣應用研究成果以至選擇井位。1985年,戴金星、戚厚發和宋岩等在“六五”期間國家攻關報告《我國煤系的氣、油地球化學特徵、煤成氣形成條件及資源評價》中指出:鄂爾多斯盆地“慶延緩坡北段定邊、安邊、靖邊至綏德一帶”是煤成氣有利勘探區,“主要目的層埋藏深度為3000~4000m”;1986年戴金星在《我國煤成氣藏類型和有利的煤成氣遠景區》論文中又指出:鄂爾多斯“盆地的北部和中部,特別是中部古隆起及兩翼是古風化殼氣藏為主的發育區”,“在奧陶系中勘探上生下儲煤成氣藏不能輕視”。為了落實和驗證這些成果與論點,1987年5月20日他與長慶油田副總地質師宋四山和張傳淦總地質師等,在靖邊縣城東約8km選定了我國第一口天然氣探索井,也是我國最大氣田長慶氣田的發現井陝參1井井位,戴金星從地區、目的層及其深度、氣藏類型和氣源對長慶氣田預測研究為該大氣田發現所證實。
個人榮譽 |
▪2020-12 位居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第353名 |
▪ 2019-12 第十四屆品牌年度人物峰會暨中國品牌70年70人(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