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虧

咚咚虧

“咚咚虧”(或“咚咚奎”)有三種涵義:一是土家族一種古老吹管樂器的名稱;二是這種樂器演奏曲牌的名稱;三是被當作唱詞中的襯詞。

氣鳴樂器


咚咚虧
咚咚虧
咚咚虧,是土家族單簧氣鳴樂器。土家語稱早古得,又稱獃獃哩。流行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桑植保靖永順,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鶴峰等地。

歷史傳說


歷史較悠久。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抓走土家族青年巴涅。他離家不久,其妻冬冬分娩,婆婆又虐待她。冬冬日夜盼望巴涅早日歸來,天天上山張望,但總不見巴涅的身影,為了表露內心的苦衷,冬冬采來一根竹子做成笛子,每日吹奏寄託對巴涅的思念之情,一直吹到她哀傷而死,還是不見巴涅歸來。後人懷念冬冬,也學著她的調子吹起竹笛,並把冬冬做的笛子稱為咚咚虧。雖然故事富有傳奇色彩,但它說明咚咚虧是土家族婦女創製的樂器,至今仍為土家族的婦女和兒童所喜愛。

形制結構


管身竹制,多採用首端留有竹節的細竹管製作,其長短、粗細不等,一般管長15厘米~20厘 米、尾端內徑0.8厘米~1厘米。將首端正面管壁削薄,在距竹節1厘米處,用鋒利小刀刻 出一 枚竹制簧片,簧長1.2厘米~2厘米、簧寬0.3厘米~0.6厘米,簧根與竹節相連,簧舌朝下。管身正面將管壁外皮削平,下部開有三或四個方形按音孔,近尾端開有一個出音孔。

演奏方法


演奏時,管身豎置。三孔者,左手食指按第三孔,右手中指、食指分別按第一、二兩孔,無 名指在出音孔下扶管;四孔者,左手食指按第四孔,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另外三孔。口含管首簧片,吹氣鼓簧發音。咚咚虧音高隨管身長短和音孔位置的不同而變化,可吹奏出 四或五個音來。三孔咚咚虧音列為:g、c1、d1、e1或c1、d1、e1、g1。四 孔咚咚虧音列為:g、c1、d1、e1、g1或c1、d1、e1、g1、a1。第三孔 可奏出各種裝飾音。音色柔和、渾厚。可用於獨奏或合奏,經常兩支在一起對奏。主要有打音、倚音和顫音等演奏技巧。

傳統曲牌


傳統樂曲有《耍調》、《趕集》、《布涅咚》、《慢巴涅咚》 、《拉帕克》、《乃約乃》等。曲調清新活潑,悠揚悅耳,富有田園風味。土家族稱咚咚虧樂曲為曲牌,傳統曲牌極為豐富,大多數都有固定標題和唱詞,既可吹奏,又能演唱。咚咚虧音樂,保留了土家族古代歌謠的特色,是典型的土家族傳統民間音樂,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現存狀況


在土家族,不論是青年男女,還是老人兒童,都十分喜愛咚咚虧,常常吹奏自娛,有時也邊奏邊唱。我國著名歌唱家胡松華在《長歌萬里行》中唱道:“咚咚虧,代代吹,土家越吹越有味,吹得山花紅,吹得林木翠。”著名民間藝人田隆信創作的獨奏曲《土家的早晨》,頗富土家族民間音調特色,曾到首都北京演出,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