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花

鍾文花

鍾文花出生於1943年,1960年起她在三清山腳下的南山鄉楓林村任小學教師。上世紀90年代起,鍾文花看到農村“留守孩子”越來越多,她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之餘,把知道的沒有得到很好照顧和教育的“留守孩子”領回家,同吃同住無償照顧,退休后的幾年裡,也一直堅持這樣做,不少孩子一住就是5年、10年,人們稱她為“留守孩子”的“代理媽媽”。

代理媽媽


特定的歷史時代,產生了“留守孩子”,也就有了鍾文花這樣的“代理媽媽”,她的事迹平凡卻又偉大,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她傾注自己的愛心,讓“留守孩子”不再害怕,不再迷茫。中宣部在全國推廣她的典型事迹。

職業經歷


現年63歲的鐘文花,1960年參加工作,長期在山區小學任教,1986年評為小學高級教師,曾連續多年被縣鄉評為優秀教師和優秀班主任,1998年以來,連續兩屆當選為縣人大代表。

感人事迹


又是一年開學時,記者來到鍾老師的“歡樂家園”,只見一棟普通的平房,一個簡易鞦韆和溜溜板,一群學齡前的兒童正嬉鬧著。60個孩子分為兩個班,學前班24人,幼兒班36人,他們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
9月4日,鍾文花像往常一樣,正在“歡樂家園”忙碌著。突然,她發現本村的一對姐弟默默地站在門口抹眼淚。原來,因為家庭不睦,姐弟倆沒錢報名上學,急得哭了。
“別急,老師替你們想辦法。”第二天一早,鍾老師就帶著姐弟倆到了學校,替他們把學費墊上。鍾老師每次自己掏腰包,總說是政府補貼的―――她擔心孩子從小受到家庭變故的影響,對他們的成長不利。
“孩子是無辜的,失去了父母的關心,不能讓他們失去社會的愛。”鍾文花說。
這些孩子能健康成長,自強、自立,憑自己的誠實勞動生活著,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我心滿意足。”鍾文花深感欣慰。從1991年開始,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之餘,鍾文花一直無私地關心著農村留守孩子和困難學生,經她直接關愛和幫助的農村留守孩子有35名,其中7名考上大學。
1990年,在楓林村小學代課的童友紅想辦個幼兒園,鍾文花二話沒說,無償提供自家的6間平房。“歡樂家園”於是成立起來,村裡60多個留守孩子有了學習和生活的去處,他們的父母也可以在外安心打工了。
昔日鍾文花資助的留守孩子謝順珍幼師畢業后又回到鍾文花身邊,與童友紅共同分擔“代理媽媽”的重任。“第一代留守孩子”邱杏園受鍾媽媽的感召也回來了。“我愛留守孩子!作為教師,我做了該做的工作,盡了自己一份社會責任。”鍾文花動情地說。

十年漫漫愛心路

徐福強是鍾老師收留的第一個留守孩子。那年冬天,鍾文花在遠離縣城的南山中心小學教三年級。一天,她正在班上給學生上音樂課,細心的她發現教室的窗台上多了一雙求知眼睛。放學后,鍾老師向學校附近的人一打聽,原來是隔壁村裡的徐福強。小福強的母親離婚改嫁,父親在外打工,他成了沒有人管的孩子,更談不上上學了。傍晚,當鍾文花來到徐福強家時,眼前的景象讓她驚呆了:一間茅草棚里,外頭是廚房,裡頭是卧室,雖是冬天,只有一床破棉絮,灶頭冰涼的,徐福強蜷縮在床上已經睡著了。一行熱淚流下鍾老師的臉頰,鍾老師哽咽著叫醒小福強,說:“福強,到老師家裡去好嗎?”小福強懂事地點點頭,就這樣,小福強跟鍾文花老師回到了家中。從此,白天,福強跟鍾老師一起到學校跟班上課,晚上回到鍾老師家溫習功課。期間,徐福強覺得自己成績進步不是很快,又看到鍾老師每年還要替他花上千元的學費和生活費用,就動了放棄學業外出打工的念頭。鍾老師把徐福強拉到一邊說:“孩子,你還小,學習要一步一個腳印,等你學業完成了再外出創業也不遲。你安心讀書,老師的家就是你的家!”三番五次地勸說,終於使徐福強安下心來認真讀書。
玉山縣三清山腳下楓林村的范謀俊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廣東打工,把10歲的范謀俊寄養在表姑家裡。表姑家裡生活也不富裕,自己又有兩個孩子,平時要忙農活,對他的照應就顧不過來。范謀俊在遠離父母的情況下,成了一個無人管束的“野孩子”、“淘氣包”,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當時,在大山深處楓林小學教書的鐘文花老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主動和范謀俊的父母取得聯繫,把范謀俊接到自己的家中,義務照顧范謀俊的生活和輔導范謀俊的學業。在鍾老師的教育下,范謀俊的學業大有長進,每次考試一直保持班上前三名。范謀俊平時愛好畫畫,為了培養他美術方面的興趣和專長,鍾老師買來畫板和美術方面的指導書籍供他自學,並在每年寒暑假時把他送到縣城名師家裡投師學藝。范謀俊今年報考中央美術學院,很順利通過了專業考試。
“鍾老師對我們有一顆慈母般的愛心!我從7歲一直到17歲一直跟在鍾老師身邊,鍾老師對我比她的親閨女還好呢!”曾在鍾老師家住了10年,現任北京某公司廣告設計師的劉燕回憶起鍾老師關愛她們這些農村“留守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時說,“最多的時候鍾老師的家裡住了近20多個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而鍾老師從來都是不收錢的。我父母回鄉后考慮到我長期在鍾老師家吃住多年,想拿一點錢給老師,鍾老師卻堅決不肯收。
為了給孩子們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鍾老師騰出了4間自家前屋光線好的大房間給孩子們當卧室和書房,把房間環境布置得十分溫馨,而自己卻住在光線昏暗的后屋。鍾老師不顧自己患有風濕病下不得冷水的雙手,每天堅持為孩子們洗衣、縫衣、做飯。等孩子們熟睡后,鍾老師才坐下來備課,一直忙到深夜,而細心的鐘老師睡前
又要到孩子們的房間,替孩子們掖好被子才肯回房休息。

關注孩子心靈成長

鍾老師不僅關心留守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而且更加關注留守孩子們的心靈的成長。母親去世、父親在外打工的劉立華有一段時間迷戀上了上網,鍾文花翻山越嶺來到50華裡外的樟村中學,在學校的對面親戚家住下來,每天觀察小劉有沒有走出校門去上網吧,終於有一天讓鍾老師“逮”了個正著。經過一番開導之後,劉立華幡然醒悟。
鍾文花老師這個“代理媽媽”為了孩子們,在經濟上很“大方”,為孩子的吃住和墊付學費已達10多萬元,加上鍾老師是個熱心腸的人,遇到村裡哪家孩子上大學缺錢,或誰家遭遇天災人禍,鍾老師會主動把自己省吃儉用的工資千兒八百地送到人家家裡,她把自己的工資連同兒女們給她的零花錢全部貼在了“留守孩子”和貧困村民的身上!可是,鍾老師對自己卻很小氣,家裡很寒傖,房子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老房子,她的卧室裡邊只有一張老式簡易木板床、一張舊書桌和一把磨得發亮的木靠椅。幾十年來,連一件毛衣也捨不得添置,鍾文花用她深厚博大的愛心為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營造了“家”的溫暖,築建了充滿愛心和親情的健康成長環境。
深山紅燭不了情。去年,鍾文花老師光榮地退休了。3個兒子要接她到北京定居,但她始終放不下山村裡的孩子們。已經60多歲的鐘文花又開始了她的新助學征程,無償地把六間平房讓出來,扶助鄰村的村民童友紅辦學前班,60多個“留守”孩子進了學前班。而童友紅在文花老師的精神的感召下,也義務挑起了“代理媽媽”的擔子,無償當起了村裡4個孩子的代理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