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故里
帝堯故里
帝堯故里,據資料記載,是今唐縣南固城村,既堯帝初都之城。陽邑,因地處堯山之陽而得名。
帝堯像
據考證,堯繼兄摯得帝后,初都陽邑,亦稱唐邑,既今唐縣城東北10公里的南固城村(原名故城,后改固城)。《中國歷史地名辭典》載:“陽邑一作唐邑,在今河北唐縣東北。”《中華大字典》有同樣的釋文,《中國歷史地圖集》中亦有明確標識,唐縣迄今為止保存有“古唐侯國碑”為證。
陽邑遺址猶存,城牆走向輪廓仍顯,南北長約2里,東西寬約1里,尤其東北角尚存百餘米殘牆體,為粘土和沙夯築而成。北門雖經無數次修建,仍保留著原始風貌。城內有一古井,村民城之堯井,城內曾出土過不少陶器和陶片。
堯在帝位70年,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讓給布衣賢者重華,既虞舜。舜繼帝位后,為避丹朱擾政,將帝都遷往上虞(既今浙江省上虞縣)。舜死後,禹帝繼位,稱夏禹。禹帝為弘揚堯帝功德,復將帝都遷回陽邑,因這裡曾是唐侯國治,又是唐堯故都,堯帝又是陶唐氏聯盟領袖。所以,禹帝尊這裡為唐邑,並將都香山改稱為堯山。
堯都區城東30公里的大陽鎮北郊村,有堯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傳說,葬堯時人們掬土成陵。墓高50米,周長300餘米,為三皇五帝中最巍峨的陵墓。
制陶是堯時期最重要的產業。位於堯都區東南塔兒山(古稱崇山)腳下的"大夏之墟"---陶寺遺址的發現,不僅轟動了世界,而且為帝堯建都臨汾提供了確鑿證據。
堯廟
2000年,經民政部審核,臨汾市更名為堯都區,而"臨汾"則成了地級市,下轄堯都等17個縣市區和兩個省級開發區。同年,首屆"海峽兩岸堯文化交流會"召開。
設立誹謗木;治理水患;頒授農耕時令;制定四時成歲
緊鄰堯都區的洪洞縣有羊獬村,傳說帝堯出巡在此時,得到了能辨忠奸的獨角獸羊獬,還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寄養此處;后娥皇、女英嫁給舜。舜居洪洞西山的歷山,羊獬和歷山兩村有接姑姑送娘娘的習俗,數千年從未間斷。
父親嚳高辛氏,母親陳鋒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