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勐宋村的結果 展開
- 雲南省景洪市勐龍鎮下轄村
- 雲南省瀾滄縣糯福鄉下轄村
- 雲南省梁河縣九保鄉下轄村
勐宋村
雲南省梁河縣九保鄉下轄村
勐宋村為行政村,隸屬於雲南省梁河縣九保阿昌族鄉,地處鄉政府所在地11公里,到鄉道路為彈石路,交通方便,距縣城11公里。東鄰大盈江,南鄰南京溝,西鄰孔明廟,北鄰勐來領甘路,轄區共8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75戶,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47人。全村國土面積25.68平方公里,海拔1210米,年平均氣溫17.7℃,年降水量1294.2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甘蔗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來源以種植甘蔗、水稻為主。另有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糯福鄉勐宋村、雲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勐龍鎮勐宋村等同名村子。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7390.8畝(其中:水田3474.2 畝,旱地3916.6 畝),人均耕地2.47 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22027.4 畝,水面面積678.2畝,其中養殖面積 85畝;草地7700.4 畝;其他面積733.1畝等資源。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770戶通自來水,有77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770戶通電,有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2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2%、9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2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62戶(分別佔總數的94%和60%)。
![進村道路](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6/m06a80411a8f95ca8a8c48aff88e15d31.jpg)
進村道路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49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戶。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8個自然村無通路燈。有8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15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4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7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6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41萬元,佔總收入的51%;畜牧業收入209萬元,佔總收入的20%(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 795頭,肉牛93頭,肉羊24頭);漁業收入134萬元,佔總收入的13%;林業收入 17萬元,佔總收入的2%;第二、三產業收入98萬元,佔總收入的9%;工資性收入17萬元,佔總收入的2%。農民人均純收入1879元,農民收入以甘蔗、水稻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32人(占勞動力的17%),在省內務工128人,到省外務工204人。
截止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770戶,鄉村人口3034人,其中男性1531人,女性1503人。其中農業人口 3006人,勞動力 1988人。該村以傣、德昂族為主(是一個多民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573人,少數民族1461人(其中:僳僳族204人,德昂族274人,傣族930人,其他民族53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3人,占人口總數的0.43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779人,參合率92%;享受低保33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7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5 個,人畜混居的農戶711戶,占農戶總數的92.34 %。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小學2所,校舍建築面積940平方米,擁有教師16人,距離中學11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人,其中小學生190人,中學生88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3個、圖書室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66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097.4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54.7畝。建立了“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38400 元(人均13元),一事一議籌勞208個(勞均1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9人,少數民族黨員49人,其中男黨員50人、女黨員19人。該村黨支部2005、2006兩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6個村民小組,8個自然村。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4個,共有團員100人。
2010年以來,該村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村民發展生產、維護社會安定,爭取新農村建設項目。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改善住房結構、人畜引水、基礎建設、無路燈、無公廁、無圖書、無垃圾坑。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