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乍鎮

貴州省興義市下轄鎮

捧乍鎮隸屬於貴州省興義市,位於興義市西南部,東經104°42′,北緯24°74′——24°50′,北靠興義市白龍山,海拔875-1630米,氣候冬暖夏涼,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雨量充沛,日照長,年均氣溫在15~18攝氏度之間,全鎮面積1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86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捧乍鎮是興義2013——2030年城鄉總體規劃中的一城兩鎮的中心鎮。

興義市捧乍鎮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城鎮周圍部分地區為低平的山谷河谷地帶。因其地勢險要,是滇桂兩省進入興義的重要通道之一,素有“西南屏障”之稱,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沿革


明代

公元1381年(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征南大將軍傅友德率領30萬大軍,從湖南進入貴州和雲南,消滅了元朝殘餘勢力后,為了鞏固地方政權,防止少數民族反叛,於洪武十六年在黃草壩設黃坪營;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又設布雄營和捧乍營,均屬普安州十二營長官司之一。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置捧乍營,隸普安州12營長官司。

清代

清朝立國之初,置捧乍汛。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駐千總,嘉慶三年(1798年)置興義縣,改隸興義府、添巡檢分治捧乍。清宣統三年(1911年),設捧鮓巡檢,朝廷為了削弱地方勢力,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由於捧乍地處三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當地雲貴總督鄂爾泰於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建議朝廷在捧乍派駐重兵,既可以管控貴州,又可以威懾滇桂。清朝廷很快作出部署,在捧乍駐兵310人,管轄屬下的捧乍、白雲、發岩、歪染、革上、魯布革、江底、馬別(今馬嶺)、頂效等9汛,帶兵官為從三品的游擊(相似於少將級別)。
與此同時,在行政上設巡檢署,管理地方事務。10餘年後的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捧乍開始建石城,5年後竣工。捧乍城周長三里三分,高一丈,四周築有6個炮台,開了4道城門,東西南北分別命名為“暘谷”,“阜成”,“平秩”,“迎恩”。

民國

民國3年(1914年)設捧乍分縣,民國24年(1935年),奉省令,撤銷分縣設捧乍區。

現代

1950年,興義縣仍置捧乍區。
1978年,原捧乍區轄鐵廠公社、捧乍公社、發猛公社、長灣公社、發玉公社、恫利公社、養馬公社。1984年因機構變更,原來捧乍區轄捧乍鎮、鐵廠鄉、發猛鄉、長灣鄉、發玉鄉、恫利鄉、養馬鄉。
1992年,興義市人民政府正式組建捧乍鎮,轄發猛、捧乍、鐵廠、養馬四個辦事處,22個行政村,兩個居委會,204個村(居)民小組。
2007年,考慮到有利經濟發展、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出發,兼顧歷史沿革、區域位置、村鎮規劃、水系、道路、學校、風俗習慣等因素,通過村級整合后,全鎮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捧乍社區、槽子灣村、大石廠村、垛坎村、小寨村、坪窪村、大坪子村、黃泥堡村、鐵廠村、堡堡上村、老廠村)鎮內民族以漢族為主,雜居著彝、苗、布依等少數民族。2006——2008年獲貴州省省級文明村鎮稱號。

人口數據


2021年6月,興義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捧乍鎮常住人口21186人。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捧乍鎮位於興義市西南面,距市區52公里。地處東經104°36′—104°42′,北緯24°74′—24°50′,海拔875—1630米。境內大部分面積為山原地區,城鎮周邊地帶為地勢較為低平的河谷。集於雲貴廣三省結合部,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良好,歷史悠久。

地形地貌

鎮境內地勢西南高、中部低,山巒起伏,喀斯特地貌發育良好。喀斯特地形地貌佔大部分,城鎮周圍部分地區為低平的山谷河谷地帶。

氣候條件

興義捧乍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日照長。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在15º~18º之間,一月平均氣溫7.1℃,七月平均氣溫22.2℃。雨熱同季,年降水量在1300~1600毫米之間,無霜期在275~334天之間。由於昆明靜止鋒的影響長達全年的二分之一時間,使得捧乍天氣氣候與雲南東南部氣候相近,但又由於緯度偏南,海拔低於雲南邊境,高於貴州其他地區,因此,其氣候冬暖夏涼、陽光和煦、空氣清新滋潤、氣候舒適宜人”。

交通


公路
縣道貫穿捧乍全境,鎮內所有村實現通水泥路,城區一環有一條縣道環繞,二環是一條四車道公路,是興義市的所有鄉鎮中有多條環城路的集鎮。
水運
捧乍靠近三江口碼頭,一個小時之內即可到到達。

文化


地名來源

捧乍鎮
捧乍鎮
相關史料記載,早在東漢末年至宋元時期的千多年時間裡,從興義市區到捧乍一帶,都屬於彝族部落管轄下的領地。公元502年至557年的梁朝時期,彝族語稱捧乍為“靄外則”,漢語意為邊遠的嶺外之州。
據清朝道光年間編纂的《興義府志》記載,普安州龍姓土司的入黔始祖阿台,就居住在捧乍。彝語將糧倉稱為“則溪”,這個名稱也是古代貴州宣慰司屬下的行政區劃名稱,即管理兵馬錢糧的地方官居住地。“捧”是彝族人名的音譯。“捧乍”則是一個叫“捧”的彝族部落頭人的世襲領地。“則”與“乍”音相近。時間長了,這裡就稱為“捧乍”了,這就是“捧乍”地名的來歷。

地方傳說

“捧乍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就有兩千年左右。捧鮓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因為當地的民族非常之好客,凡是官家派下來巡視這個地方,或者是遇到家裡老人祝壽和重大節日時,都要做一道魚鮓(菜名)。
這個魚是用當時捧鮓轄區內雞場達力河的鮮魚,請大廚來做的這個鮓。等到魚鮓做好了以後,晚輩對長輩或貴賓敬奉時,要雙手托著這個裝好魚鮓的盤子,舉過頭頂來敬奉老人或貴賓。時間一久,這一道叫‘鮓’的美味佳肴,就傳到了皇帝那裡。
皇帝聽說后,感嘆這地方的老百姓既好客,又重禮義,而且這魚鮓非常之有特色,能不能夠讓地方官進貢,送到朝廷里去見識見識。
後來,地方官就把這道魚鮓送到朝廷裡面去,並向皇帝講了這個來歷,以及當地人民熱情好客,講誠信、重禮義等等,皇帝非常高興,稱讚道:‘好個捧鮓!’地方官回來就宣布,我們這個地方就叫‘捧鮓’了,即是說‘提手’(加)一個‘奉’字,雙手捧起這個魚鮓來獻給貴賓,獻給自己的長輩,因此這裡就叫捧鮓。”

地方人物

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先生祖父為興義捧鮓人,歷經600餘年巨變滄桑,人傑地靈,英雄輩出,被人們譽為“靈山寶地、江南苗廳”,這裡是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先生在興義的第一故鄉,清朝年間,何應欽祖父移居捧鮓太液天池旁邊以染布和桐油生意為生,與當地鄭氏結為夫婦,勤儉持家,其墳瑩葬於捧鮓易冢地和金雞山,
至何應欽出生后,其父為求生計,遷至興義泥凼。

特色食品

捧乍小吃豐富多樣,其中以臭豆腐最為出名,在邊境的雲南及廣西都有大量喜好者。麻糖:捧乍麻糖採用玉米面和黃糖等各種純天然健康粗糧加工而成,是傳承於民間的一道美味。

節慶節日

潑水節:捧乍靠近雲南及周邊鄉鎮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在長期的融合和影響下,潑水節成為每年的節慶日,潑水節是布依族一個紀念性和祭祀性的傳統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大年春節,故有的地區稱為“過小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六月六被定為布依族代表性傳統節日,每年這天,各地隆重集會,舉行慶祝活動。
各地布依族對六月六的叫法不盡相同,但涵義基本相同,都借插秧完畢農事小閑之際,祭田神、山神、龍王、天王、蟲王、盤古王等神靈,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雖具迷信色彩,但卻表達農民摯誠的心愿。

旅遊


旅遊景點

清代秀才肖雲普將捧乍最具特色的歷史文物定位為“文閣書生”、“太液天池”、“寶山聳翠”、“雙童聽講”、“魚躍清泉”、“猿猴戲岸”、“穿雲胎泉”、“焰山倒影”等8大景觀。捧乍鎮歷史文物古迹旅遊景點眾多,貴州省人民政府於1985年11月,將“西南屏障”石刻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教育基地捧乍烈士陵園;保存完整的”古廟“,半人文半自然景點碧雲洞。
2000年,興義市人民政府將建於清朝年間的"太液天池"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南屏障石刻
興義捧乍
興義捧乍
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邊陲古鎮,最有文化價值的,當推清末同治七年(公元1886年)興義府即補知府孫清彥到此巡視時手書的“西南屏障”四字和“後序”石刻。
貴州省人民政府於1985年11月,將“西南屏障”石刻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興義西南的捧乍鎮十字街頭。
捧乍地勢險峻,東北背靠黔西南最高山峰白龍山,西南面臨南盤江、黃泥河,與廣西、雲南隔水相望,為滇桂進入黔西南門戶之一,素有“滇桂黔鎖鑰”之稱,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捧乍也名藜峨,但知者甚少,概因地勢險峻而名。其原屬“理苗所”,明代是普安軍民府十二營之一,在興義建城最早,故人常言“先有捧乍營,後有興義城”。清乾隆年間建城,九年築城五里零三分之一長,城牆均用1米見方的五面石徹成,氣勢恢宏。城中還建有關帝廟、城隍廟、四川廟、鐘鼓樓等,城外有財神廟、石牌坊,可惜均在文革中被毀,現只剩些許殘址,保存完好的只有原立於關帝廟角壁上的“西南屏障”石刻和碑文。
清同治七年(1868)年,花翎道銜即補知府孫清彥到此巡視,題書“西南屏障”四字及後序一側,刻石五塊,鑲於關帝廟的角壁上,總長720厘米,高170厘米,四字橫列,行書雙鉤大刻,每字高127厘米,寬90厘米。后敘碑文一塊,行草直書陰刻,計12行,244字,全文一氣呵成,雄渾奇麗。石刻書雄健,古拙蒼勁,刻藝精細,游刃字如,勘稱書藝俱佳。
捧乍鎮
捧乍鎮
孫清彥(1819——1884),字士美,號竹雅,雲南呈貢人。在任興義知府期間,曾在1868年巡視捧乍。之後他深有感觸,認為捧乍內山外河,垣塹天成,扼滇桂黔三省之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險要,加之回民義軍屢攻捧乍,駐守捧乍的清軍又互相殘殺,故大書“西南屏障”4個大字及跋文一篇,陰鐫石碑5塊,嵌於鎮內關帝廟甬壁上。字體均為行書。石刻全長7.2米,高1.7米。“西南屏障”4字每字高1.27米,寬0.9米,跋文計12行244字,是孫清彥留在興義的珍貴書法藝術品。
石刻大字,古拙蒼勁,雄健有力,後序碑文端莊雋逸,縱橫馳聘,一氣呵成,堪稱文、書、文獻三絕,為清同治年間興義孫清彥所書。碑文記敘了清朝我州回民起義之事。
據傳,清同治年間,太平天國起義軍翼王石達開遠征軍進擊捧乍,守城將領恐城中回民裡應外合,故將城中回民盡數殺之。一把總將回民起義軍首領高世貴之母藏匿家中,高母才免遭殺害。后高世貴率軍圍城,得其母生還,撤圍。事後,團練羅永祥(字雲亭)等以把總“暗通回逆”密報上司,把總及參予者被處死。
同治七年,回民義軍攻破興義府(今安龍),知府孫清彥逃往興義,至捧乍巡視,見此地“內山外河,垣塹天成”,果是兵家重地,甚是感慨,乃大書“西南屏障”四字及後序碑文,刻之。
文中感慨“發逆蔓延半周,海內回夷肆擾”,“夫地本彈丸”,“諸紳民同心效死,心存孤城”,頌羅雲亭“只手持危,重振全局而鼎新之”,是為朝廷忠勇之士也。
撫昔思今,烽火古城、廟宇鐘樓等已杳然遠逝,成為記憶,然而“西南屏障”石刻仍聳立於鎮中心的繁華街市旁,沐風浴雨,盡覽小城變遷,更顯雄奇。滄海桑田,如今雖然城垣已毀,古迹不存,但城內數十條街道縱橫交錯,千餘戶人家接踵而居,八方商賈雲集,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漢、彝、回、布依等多族聚居,融融其樂,共建家園,已是一番新的風貌。昔日烽火戰爭的重地,也是今後經濟發展的桃源。
太液天池
捧乍鎮
捧乍鎮
其位於捧乍東門,,建於清代,直徑50米,以五面石鑲嵌圍欄,修有觀水亭一座,岸邊綠柳飄映池中,亭子與石橋相交輝映。分為內魚塘和外魚塘,內魚塘成圓形,外魚塘半圓形緊貼內魚塘;內魚塘是"日";外魚塘是"月",故人又稱"日月池",是捧乍古迹保存最為完整的代表。
內魚塘的東面修了一座"照壁",魚塘用五面石砌成,上面成"魚背脊"形。
碧雲洞
碧雲洞位於捧乍教場壩,保存下來的典型人文景點穿雲胎泉,胎泉淙淙流淌,常年不涸。清時,教場壩為演武廳。壩面呈凹字形,沿凹字下行20餘米,有一溶洞,因洞穿兩面,所以叫穿雲洞,在捧乍風景名勝中蔚為壯觀。原洞內建有廟宇,毀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
道光六年(1821年),捧乍理苗廳甘肅澍等捐資修復。洞內寬闊,空氣清新,鍾乳懸垂,琳琅滿目。左洞壁為羅漢游廊,沿廊拾石級而上,有石壘神龕四層,龕上塑有觀音、財神、韋陀等神像,右洞壁下石階可通后洞。
今洞內尚存石碑兩塊,一為道光元年重建廟宇碑記,文記捧乍沿革,山川地貌以及穿雲洞廟宇興廢事,是研究地方歷史的難得的史料。一為嘉慶年間修建“胎泉”碑,保存尚好。今廟宇雖毀,碑刻、洞境仍存原貌。“胎泉”泉水仍淙淙流淌,終年不涸。
明清遺留文物
捧乍一角景
捧乍一角景
捧乍的古迹可謂多矣,西街上,依然留有晚清時的民居。那朝門石鎖的門閂孔猶存,那紅漆木門,房檐下的木瓜尚在,還有幺門和房檐二滴水擋棚等,一處處,無不訴說捧乍城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另外還有自然景點明陽洞也頗有特色。
在文化大革命捧乍古城未毀前,大街小巷,全部鋪上石板。軍隊進城出城,馬蹄踏在光滑的石板上,發出金石的脆響,真是“車轔轔,馬嘯嘯,行人弓箭各在腰”。當年那陣勢,金戈鐵馬,旌旗翻飛,捧乍城裡,充塞著一派威武肅殺的氣勢。曾幾何時,捧乍成為黔滇桂三省交界處的軍事重鎮,城中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人煙輻輳。城裡南門坡建有關帝廟,一年中要舉行幾次廟會,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廟中塑著那些雕像,技藝高超,形象逼真。
其中兩對石人石馬,栩栩如生,大小與真人真馬近似,均用整塊巨石雕琢而成,現仍留存有一馬,重約300公斤。馬高1.5米,長1.75米,胸寬0.42米,左前肢微微彎曲,踏在一哈巴狗背上。馬身肥壯,臀部圓滑,胸寬腳短,腿粗蹄小,具有山區良馬的顯著特徵。

文物保護

觀音廟被納入興義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碧雲洞被納入興義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南屏障石刻被納入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液天池被列入興義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捧乍烈士陵園被列為貴州省省級愛國教育基地

自然資源


土地

全鎮總面積148平方公里,有耕地37500畝,山地41750畝,丘陵45800畝,林地39000畝,草地16500畝。主產烤煙、生薑、玉米、小麥、油菜、水稻等。林產品主要有板栗、油桐、核桃等。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礦產主要有金、銅;作為興義市最大的鄉鎮,在鄉鎮企業的運輸、勞務、飲食服務等方面佔有重要地位。

生物

多樣的地貌和良好的氣候,形成了獨特的生物資源。這裡亞熱帶及溫帶植物都能生長,農作物品種眾多,,盛產優質烤煙、芭蕉芋、生薑,其中級內烤煙年產在全市佔有重要地位,野生動、植物繁多,有飛虎、獼猴、穿山甲、等國家保護動物。

政治


廉政建設

為提高村幹部對黨風廉政建設認識的重要性,增強廉潔勤政意識,捧乍鎮組織2017年新任村幹部開展勤政廉政預防提醒談話。會上,鎮黨委書記詹賢剛同志帶領村幹部重溫《貪廉一念間·榮辱兩重天》民生領域案件警示錄,並對新任村幹部任前勤政廉政提出三點要求:要做善學習有準備的村幹部。“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作為村幹部就要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政策、學習法律法規,學習工作方法,尤其是要學習脫貧攻堅及各項惠農政策。切實做到既能熟悉掌握黨的路線政策、更能掌握領導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黨的政策和黨委、政府的部署貫徹落實到群眾中,才能領導好群眾、服務好群眾。要做講奉獻負責任的村幹部。一個好的、有戰鬥力的村委班子,就應充分認識各自的職責,把責任扛在肩上,把任務放在心上,把行動放在手上,有團結協作的意識,不互相推諉扯皮,不能搞小圈子、打個人小算盤,帶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心協力處理好各項事務,共同帶領群眾發家致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要做懂規矩講政治的村幹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好的村幹部既要干實事、干成事,又要不出事,還必須端正幹事的態度和動機,堅持原則,守牢防線,做到懂規矩、講政治,嚴格遵守《農村基層幹部廉潔履行職責若干規定》及“四要五嚴禁”具體要求,過好權力、錢物、親友、監督“四個關口”。
讓村級幹部對自身定位、工作職責、服務發展、廉潔自律方面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開好頭、起好步,在新的崗位上不掉隊、走正路,做一名讓組織放心、讓群眾滿意的村幹部。

經濟發展


綜述

2013年,興義市委書記桑維亮,市委辦主任田青等一行人蒞臨興義市捧乍鎮視察工作。激動的說“捧乍鎮歷史文化底蘊豐富,有“先有捧乍營,後有興義城”之說,在小城建設過程中,打造出特色,烘托出捧乍文化古鎮氣息。僅僅2009年,全鎮小城鎮建設投入累計達2.5億元。
捧乍鎮
捧乍鎮
捧鮓社區人均達到1萬元以上,同時,捧鮓村歌詞作者何芝義有一首詞這樣贊到:“黔滇衢,群峰映照邊關月,邊關月。滇桂橫度,冷口雄關。昔日硝煙無處覓,而今嶺上創奇迹,創奇迹。高樓如海,商賈雲集。”如今的捧鮓,正沿著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的路子,奔向美好的未來。
捧乍是興義2013——2030年城鄉總體規劃中的一城兩鎮的中心鎮,是興義市22個鄉鎮中最大的小城鎮城區建設鎮,興義西部鄉鎮的中心鎮。鎮區擁有一家國企——中國煙草公司捧乍分公司和數十家民營企業。
自2007年,捧乍開展小城鎮建設工作以來,鎮黨委就把“完善交通基礎設施”作為城鎮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旭東路是捧乍鎮2011年新建的一條20米寬、1.6公里長的鎮區主幹道,工程規劃設計合理,實行雨污分流、管網下地。旭東路連接著集鎮和新區,街道兩邊是新規劃的居民住房。
道路建成后擴大了鎮區範圍,方便百姓出行,促進經濟發展,旭東路的建成讓捧乍的“鎮”更有“城”味。
2008年,捧乍鎮實現GDP產值8956.3萬元,財政收入642.5萬元,2010年GDP突破1億元,2015年GDP有望突破2億元。
2011年,捧乍煙葉種植戶達1104戶,種植面積13738畝,總產量1055532KG,均價16.20,總產值達1711萬餘元。
截至2014年3月,開工建設的9條通村公路硬化,總投資2100多萬元,涉及7個村,輻射42個村民小組,鎮內所有通村公路全部實現硬化。

新農村建設

2015年,捧乍鎮共有1個村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受益群眾90戶400人,申請財政獎補252.85萬元,其中:交通類項目硬化通寨道人行步道8020米,財政獎補資金187.61萬元;衛生凈化類項目新建垃圾收集點在2個、小型引水工程項目1個,財政獎補資金20.24萬元;村莊量化類項目安裝太陽能路燈100盞財政獎補資金45萬元。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被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