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准鄂鐵路

呼准鄂鐵路

呼准鄂鐵路是國鐵I級雙線電氣化快速鐵路:連接呼和浩特—准格爾—鄂爾多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鄂爾多斯市境內,東起呼和浩特樞紐前朱堡站,經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跨越黃河后,經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至東勝區東勝東站。線路全長245公里,總投資188億元。

設計概況


線路設計標準為國鐵Ⅰ級,雙線電氣化快速鐵路。呼准鄂鐵路與集包鐵路第二雙線、包(頭)西(安)鐵路共同構成“呼包鄂”環狀快速城際線路,近期最大輸送能力1.1億噸/年,遠景輸送能力達2億噸/年。同時,客車向東通過呼(和)張(家口)鐵路、(北)京張(家口)城際等快速客運通道,與北京樞紐相溝通,進而使蒙西地區融入全國鐵路客運專線網,將極大地縮短蒙西地區與京津等環渤海中心城市的距離。旅客列車設計最高速度160公里/小時,開通后,呼准鄂鐵路客車日均17對,遠期目標客車日均22對。設計總工期3.5年,開工時間為2013年1月。由鐵道部和內蒙古自治區共同籌資建設。2017年12月底已建成通車。

控制性工程


控制性工程黃河特大橋開工
2012年10月26日,呼(和浩特)准(格爾)鄂(爾多斯)鐵路控制性工程黃河特大橋正式開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胡春華出席儀式並宣布工程啟動。
呼准鄂鐵路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重要鐵路通道,也是一條大能力客貨運輸通道,向北與集包線連接,向西與包西線貫通,向東通過呼張、京張線與北京樞紐溝通,融入全國鐵路快速客運網,拉近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區與京津唐等環渤海中心城市的距離。與此同時,該鐵路還將與張集、張唐等鐵路連通,形成一條貫通內蒙古自治區東西方向的大能力出區通道。
此次開工的黃河特大橋是呼准鄂鐵路控制性工程,位於鄂爾多斯准格爾旗境內,設計全長4910.36米,具有長聯、大跨、高墩的特點,大橋將採用鑽孔灌注樁基礎、雙線圓端形橋墩、T型橋台、預應力混凝土剛構連續跨黃河主槽等諸多新技術,建成后將成為目前黃河內蒙古流域跨度最大的橋樑。
2015-10月16日,呼准鄂快速鐵路黃河特大橋主跨順利合龍,標誌著呼准鄂快速鐵路控制性工程黃河特大橋順利完成,為後續架梁、鋪軌、開通奠定了基礎。

建設意義


呼准、准鄂鐵路向東通過集包鐵路第二雙線、張集鐵路與張唐鐵路相連,形成了一條鄂爾多斯地區直達曹妃甸港區的大能力煤炭出海通道,是我國又一能源運輸大通道,將改變目前蒙西煤炭大量依靠公路外運的局面,充分滿足國家能源供給和運輸安全需要。呼准鄂鐵路與集包第二雙線、包西鐵路共同構成“呼包鄂經濟圈”環狀快速城際線路,可明顯縮短旅行時間,促進呼包鄂經濟一體化。同時,還可通過張呼鐵路客運專線、京張城際鐵路等快速客運通道,與北京樞紐相溝通,進而連通全國鐵路客運專線網,對縮短京、津等環渤海中心城市與蒙西地區經濟發展龍頭—呼包鄂“金三角”的時空距離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