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狂波

傅狂波

傅狂波(1908~1954) ,原名傅葆芬,字子函,革命烈士,四川省華陽永安鄉人。

人物簡介


傅狂波(1908—1954):原名傅葆芬,字子函。四川華陽永安鄉人。在成都師範大學讀書期間,參加學生運動,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國民革命軍第28軍的“廣漢起義”, 1934年7月參加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任浙南紅軍游擊隊大隊長。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任新四軍第2支隊新3團參謀長,新四軍第6師16旅46團參謀長、團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3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特科學校教育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後任炮7師副師長,志願軍炮7師副師長。1952年回國,供職於華東軍區司令部,同年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

人物故事


青少年時期

傅狂波少年時入永安鄉小學讀書,繼入成都成城中學。19歲考入成都師範大學,在進步師長影響下,開始接觸馬列主義,積極參加學生運動。

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轉入南京中央大學。畢業后返回成都,在成城中學、明本體育專科學校任教。1930年,因在成都春熙路帶領學生宣傳抗日,被地方當局追捕,逃離成都。不久輾轉至廣漢,參加10月25日共產黨人劉連波、曹荻秋所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第二混成旅兩個團的"廣漢起義"。失敗後去南京,從事黨的地下活動,入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學兵總隊作兵運工作,後身份暴露,與董啟文、張熾昌、王太然等赴浙南參加紅軍游擊隊。
1934年7月,參加由粟裕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11月,先遣隊與方誌敏紅十軍會合,成立紅十軍團,轉戰江西。1935年1月,紅十軍團奉令組成好紅軍挺進師,傅狂波隨師轉戰於潭道街、金陵鎮、青田、瑞安、平陽一線。
第五次反"圍剿"后,挺進師改為浙閩邊游擊總隊,傅狂波與40名紅軍戰士赴浙南,憑6支槍、5把梭標和兩把大刀創建了平陽革命根據地,任浙南紅軍游擊隊大隊長。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10月,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傅狂波部編入新四軍2支隊第4團,先後任老3營7連連長。第4團后編入先遣支隊,開赴江蘇溧陽、溧水地區,與陳毅所部共同創建新四軍蘇南根據地,任新四軍2支隊偵察參謀、新3團參謀長。1941年"皖南事變"后,傅狂波任新四軍第6師16旅46團參謀長,參與並指揮了著名的石臼湖背水之戰。不久升任46團團長。1945年元月,蘇浙軍區成立,46團奉命挺進浙西敵後。2月,粉碎了安吉、梅溪日偽進攻,控制天目山、莫干山大片土地。
抗戰後期,傅狂波在新四軍江南指揮所工作。
右起第3人為傅狂波,第7人為粟裕
右起第3人為傅狂波,第7人為粟裕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第3野戰軍組建"特種兵縱隊",傅狂波擔任“特種兵縱隊特科學校”教育長、副校長。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組建炮兵,傅狂波出任炮7師副師長。

抗美援朝時期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傅狂波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7師副師長,軍功卓著,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元帥自由勳章。

解放后

1952年,傅狂波回國供職於華東軍區司令部,同年入湯山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1954年3月,在演習途中因腦溢血猝發逝世,時年僅46歲。

主要功績


參與建立了浙南遊擊根據地。
抗日戰中先後擔任新四軍連、營、團級指揮員。
任第三野戰軍特種兵縱隊特科學校教育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建設作出了貢獻。
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獲得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自由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