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羊耳蒜的結果 展開

羊耳蒜

羊耳蒜

羊徠耳蒜,中藥名。為蘭科植物羊耳蒜Liparis japonica (Miq.)Maxim.的帶根全草。分佈於東北、西北及安徽、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活血止血,消腫止痛之功效。常用於崩漏,產後腹痛,白帶過多,扁桃體炎,跌打損傷,燒傷。

入葯部位


帶根全草。

性味


味甘、微酸,性平。

歸經


歸脾、肝、膽經。

功效


活血止血,消腫止痛。

主治


崩漏,產後腹痛,白帶過多,扁桃體炎,跌打損傷,燒傷。

相關配伍


1、治產後腹痛:羊耳蒜9g,桃奴9g。水煎加黃酒服。(《陝西中草藥》)
2、治跌打損傷:羊耳蒜乾粉適量,加醋調敷;或鮮用搗爛敷患處。(《青島中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徠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鮮用或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地生草本。假鱗莖卵形,長5-12毫米,直徑3-8毫米,外被白色的薄膜質鞘。葉2枚,卵形、卵狀長圓形或近橢圓形,膜質或草質,長5-10(-16)厘米,寬2-4(-7)厘米,先端急尖或鈍,邊緣皺波狀或近全緣,基部收狹成鞘狀柄,無關節;鞘狀柄長3-8厘米,初時抱花葶,果期則多少分離。花葶長12-50厘米;花序柄圓柱形,兩側在花期可見狹翅,果期則翅不明顯;總狀花序具數朵至10餘朵花;花苞片狹卵形,長2-3(-5)毫米;花梗和子房長8-10毫米;花通常淡緣色,有時可變為粉紅色或帶紫紅色;萼片線狀披針形,長7-9毫米,寬1.5-2毫米,先端略鈍,具3脈;側萼片稍斜歪;花瓣絲狀,長7-9毫米,寬約0.5毫米,具1脈;唇瓣近倒卵形,長6-8毫米,寬4-5毫米,先端具短尖,邊緣稍有不明顯的細齒或近全緣,基部逐漸變狹;蕊柱長2.5-3.5毫米,上端略有翅,基部擴大。蒴果倒卵狀長圓形,長8-13毫米,寬4-6毫米;果梗長5-9毫米。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400-2600m的常綠闊葉林、松林及灌叢中。分佈於東北、西北及安徽、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鑒別


假鱗莖卵形,葉2枚對生,黃褐色,皺縮,展開后卵形、卵狀長圓形,紙質,易碎。氣微,味淡。

相關論述


1、《陝西中草藥》:“活血調經,止血,止痛,強心,鎮靜。主治崩漏,白帶,產後腹痛,外傷急救。”
2、《青島中草藥手冊》:“活血散瘀,接骨生肌。主治跌打損傷,消腫止痛。”

附註


據文獻報道,地上莖酊劑有解熱作用。外用羊耳蒜根莖治燒傷、腫瘤、壞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