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成本計算
專業術語
作業成本計算,專業術語,作名詞,20世紀7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青年學者Robert S.Kaptan和Robin Cooper發表了大量與作業成本法相關的論文和專著,並率先把這種成本計算方法於1988年簡稱為ABC(Activity-basedCosting)。
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以產品作為成本分配的對象,把單位產品耗用某種資源(如工時)占當期該類資源消耗總額的比例,當成了對所有的間接費用進行分配的比例,這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對象應是作業,分配的依據應是作業的耗用數量。即對每種作業都單獨計算其分配率,從而把該作業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種產品。
從必要性來講,ABC產生的依據體現在針對傳統成本計演演算法的科學性、傳統管理會計的研究和實踐中對於成本習性的假設所產生的質疑。傳統成本計演演算法立足於短期內經營、業務量也無顯著變化的假設上,假定直接成本比例較高,把成本習性劃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後。企業更強調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而從長期經營的角度來看,絕大部分成本都是變動的;企業的業務量急劇上升。突破了原有的業務量假定;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使得許多企業的間接成本占絕大部分,顛覆了原有直接成本比例較高的假定。而ABC正是解決這些傳統信息失真問題的成本計算理論。
從可能性來看,適時生產法(Just In Time,以下簡稱JIT)為ABC的可行性創造了條件。JIT生產系統中,企業在生產自動化、財務電算化條件下,使原材料進廠、產品出廠、進入流通的每個環節都能緊密銜接。減少了生產環節中不增加價值的作業活動,從而達到減少產品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由於作業賬戶的設置方法是從最底層的作業開始,逐級向上設置的,操作比較複雜,因而需要較為精確高效的成本計算手段和嚴格科學的控制管理體系。而JIT的出現使ABC的應用成為可能。
作業成本計算是西方國家於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研究、90年代以來在先進位造企業首先應用起來的一種全新的企業管理理論和方法。它是以作業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然後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它是建立在“作業”這一基本概念上的,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 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