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劉樹人的結果 展開
劉樹人
鑽井工程專家
劉樹人,1916年9月6日生於山西太原市一個高級測繪師家庭。1928年遷居北平就讀於弘達中學。中學時代,他看到中國工業落後,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貧苦,萌發了“工業救國”的思想,發奮讀書,立志選讀工科大學。他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學業,1931年還不滿15周歲,就以優異成績被“北洋工學院”錄取為預科生。劉樹人的大學生活剛剛開始,就爆發了“九一八”事變,他滿懷愛國熱情投入到學生抗日救亡運動中,參加了赴南京請願團,上街遊行要求政府抗日和抵制日貨。
1933年,劉樹人升人礦冶系本科,經過四年苦讀,以優異成績完成全部學業。畢業后,他到南京的資源委員會礦室(后改為礦業研究所)工作,參加了提高銻品純度課題的攻關研究,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獨立完成了300多袋銻樣的分析,為我國銻品達到國際標準認真剖析。在礦室工作的三年中,通過參與礦產調查和冶金研究實驗,他又學到了有關製作地質圖、剖面圖、地形圖及獲取標本等實驗技能。
石油
從甘肅油礦辦事機構所在地重慶到玉門行程2540km,劉樹人一直乘坐在運料卡車上,歷經艱險,沿河西走廊進入玉門,從此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石油事業。1946年春,甘肅油礦局派他赴美學習深造。在美國實習期間,他先後在20多個單位學習了鑽井機械修造和使用技術、鑽采工程現場技術、油田注水和二次採油技術以及保持油層壓力和注氣技術,全面考察了鑽井、採油、鑽采機械製造、油田工程等方面的技術,閱讀了大量資料,與同去的同事合作寫了500頁的英文實習報告。1948 年他奉命提前回國,被任命為玉門油礦礦場礦長。當時,正值全國解放前夕,駐礦國民黨軍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對抗,準備破壞油礦。他按照地下黨的指示,組織了護礦鬥爭,確保油礦不受損失並獲得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政委員會特為他們頒發了綉有“發揚英勇護礦精神,為祖國建設事業加倍努力”的獎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劉樹人參加了燃料工業部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第一次石油會議,並參與“天然石油工業三年計劃草案”的編製以及柴達木盆地的籌建與開發。1960年奉調參加松遼石油會戰,由他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共同規劃了礦區的排灌布置、礦區建設以及居民點的規劃等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下放到油田建設指揮部電工大隊勞動,1973年到該指揮部從事管理工作,並參加了油田建設施工技術成果展覽的籌備工作。1978年他參加了塘沽施工技術研究所的籌建工作。同年10月以後,先後任石油工業部外事局顧問、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高級顧問、石油工程建設管理協會顧問等職。在外事局工作期間,他參與了我國海上石油的對外合作會談等工作。
在幾十年的工作中,由於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工作的勞累,劉樹人漸感體力不支,1985年申請退休。1989年7月13日病逝,享年73歲。
20世紀40年代初,步入石油鑽探領域不久的劉樹人,深感自己石油知識匱乏,在工作中遇到不少技術難題,也走了一些彎路,他一邊向書本和周圍有經驗的人學習,一邊和同事們在實踐中逐步提高石油鑽井的技術水平。
在鑽井作業過程中經常遇到高壓油層,屢屢發生井噴事故。為防止井噴就必須配製重泥漿壓井,而配製重泥漿的材料成為影響鑽井的主要矛盾。油礦曾派出地質人員找到幾種配製重泥漿的材料,但效果均不理想。後來,劉樹人帶人前往四川廣元朝天驛地區進行勘查。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歷經艱辛,找到了一個不小的重晶石礦並探明了儲量,經試驗效果良好。緊接著他們組織力量進行開採,並在礦上建立了一個球磨機廠,生產出配製重泥漿用的重晶石粉,滿足了鑽高壓油井的需要。同時,劉樹人還參照外文資料,組織改造了井架結構,在井口安裝了防噴裝置,這些措施保證了鑽井作業的順利進行。
玉門油礦的開發,急需鑽井設備,1941年,甘肅油礦局設法從國外訂購了一批鑽機和機具。但當時的中國大地正燃燒著日本侵略軍侵華的戰火,設備在運輸途中零件嚴重丟失、損壞,待運抵玉門油礦時,已殘缺不全。劉樹人和同事們對照說明書一件件辨認、清洗,不分晝夜地進行拼裝,終於在短時間內配成了三套30型鑽機和一些打撈、井口、下井等工具,解了燃眉之急。
劉樹人在任玉門油礦礦長之初,正遇K-23井因油層套管在固井時斷開,造成嚴重事故,經多種方法處理無效,準備報廢。他想,“油井報廢,浪費材料不說,還影響鑽井速度,拖油田生產的後腿。一定要設法挽救這口油井。”於是,他連夜查資料,組織大家想辦法,最後決定在斷口下部注水泥塞,在斷口處進行側鑽。在此之前,玉門油礦從未鑽過斜井。他帶領技術人員根據國外鑽斜井的方法,制定了周密的技術措施,製作了專用鑽具。開鑽后,他晝夜守候在井口,嚴密注視鑽進過程中各種資料的顯示,及時採取措施,最後終於順利鑽透油層,側鑽成功,打成了我國第一口斜井。
1951年秋,劉樹人率領一批技術人員赴延長油礦,參加籌備即將開展的大規模鑽探。他被任命為延長油礦副礦長兼總工程師,負責老區鑽探工程和研究油井增產技術措施以及新探區的深井鑽探等工作。延長油礦是個老礦,從30年代起地質界老前輩即開始調查研究,雖歷經20餘年的摸索,但在如何勘探、如何開採等方面還有諸多技術問題未能解決。劉樹人來了以後,根據油層的具體情況,提出注水採油方案,這在當時確屬國內領先的一種技術,有效地提高了油田的產量。同時,為解決一些老油井低產的問題,他組織技術人員和工人採用了壓裂、爆破等二次採油方法,不但使油井產量有所回升,而且進一步搞清了延長油礦的地質情況。
延長油礦原油黏度大,冬季向煉油廠輸送很困難,當時礦區由於資金不足,無法解決加熱設備問題。劉樹人經過考察思考,決定因地制宜,仿照北方農村燒土炕的方式,沿原油輸送管線隔一段距離建一個“土加熱爐”,給輸油管加溫,使原油順利地輸送到煉油廠。大家稱讚他是“土洋結合的石油專家”。以後對這種土辦法又加以改進,在高寒地區推廣應用,既節約了資金又加快了油田建設的速度。
1955年春,青海石油勘探局成立,劉樹人被任命為總工程師。剛一到任,他就組織了一個柴達木盆地鑽探工程設計及計劃小組,根據盆地情況編擬了鑽探、開發以及籌備器材物資的規劃和安排。當年秋季,他組織隊伍日夜兼程趕到茫崖進行實地查勘,年底就建成了基地和探區的工務設施,完成了裝建工程並有一口探井開了鑽。柴達木盆地常年無雨雪,盆地內一望無際的沙漠,寸草不生。職工們終年吃不到蔬菜、水果,食堂只有鹹肉、乾菜,居住與辦公一律使用帳篷,因而有“帳篷城市”之稱。就是在這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艱苦生活環境中,他和同事們不怕苦,連續作戰,各項工程迅速上馬,四年完成了11個探區的鑽探工作(包括冷湖、茫崖兩個基地的建設和冷湖油田的開發)和兩個煉油廠的籌建,為建立青海石油管理局奠定了基礎,為柴達木盆地的開發和建設做出了貢獻。
1960年,大慶石油會戰開始了,劉樹人又馬不停蹄奔赴會戰“戰場”,被任命為會戰指揮部規劃總工程師兼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主要負責油田建設設計方案審核、長期工程規劃編擬,還兼管會戰的生產準備、冬防保溫、清產核資、技術經濟定額等項工作。在高寒地區的大荒原上開發建設油田有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滿懷為國家開發大油田激情的劉樹人,按照會戰工委的部署,參加和組織了全戰區大搞“干打壘”,趕在嚴冬到來之前,確保數萬名會戰職工住進房子;組織興建“城鄉結合,工農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新型礦區居民點,使會戰職工、家屬的生活得到合理安置,解決了會戰的後顧之憂;參與大慶原油集輸流程的科研攻關,該項成果在油田普遍推廣,為國家節省了大量鋼材,滿足了會戰快速上馬的需要。他還參與了有關生產、生活、開發建設以及政策、措施和方案、規劃等的編擬、審核並組織貫徹、實施。他不分晝夜地忘我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成為當時會戰中著名的八大總工程師之一。與他共事多年的同事都稱他是學識淵博、技術精深、實踐技能全面、善於處理解決各種具體問題的“萬能工程師”。
1916年9月6日 出生於山西省太原市。
1931-1937年 在天津北洋工學院礦冶系學習。
1937-1940年 任資源委員會經濟部礦冶研究所助理工程師。
1940-1946年 任甘肅油礦局玉門油礦工程師。
1946-1948年 在美國油田實習。
1948-1950年 任中國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礦場礦長。
1950-1951年 任西北石油管理局計劃處處長。
1952-1954年 任陝西延長油礦副礦長兼總工程師。
1954-1955年 任石油管理總局西安地質局總工程師。
1955-1959年 任石油工業部青海石油局鑽井、工務總工程師。
1960-1978年 任石油工業部大慶石油會戰規劃總工程師。
1978-1985年 任石油工業部外事局顧問。
1980年 加入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85年 退休。
1989年7月13日 在北京病逝。
合著著述《山西省農業自然條件遙感目視纖系列圖集》、《山西省農業自然資源系列圖》、《內蒙古草場資源系列圖集》、《黃土高原防護林區遙感綜合研究》、《黃土高原(晉西)“三北”防護林遙感系列圖》;主編《華東師大學報》(資源環境逼感專輯);《華東師大學報》(空間遙感考古專輯);《中國空間遙感考古發展現狀與趨勢》(宇宙考古學國際學術會議專輯);主編《華東師大學報》(遙感考古專輯)。1980年至今,獲20次獲得國內部、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各次。中央部委、省市一等獎九次,三等獎兩次;1985年,評為山西省農業區劃先進工作者;1993年,獲上海市先進科技表形彰;1994年,獲上海市高教局老有所為精英獎;1995年,獲上海市海島資源調查一等獎。曾入編《英國刨橋名人錄》、《上海高校教授錄》、《當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前沿》(地球科學卷)、《中國當代著名科學家》等。
為了發展祖國的石油工業,他放棄大城市的舒適生活,不貪圖優厚的待遇,兩次奔赴荒涼的玉門油礦。1940年他放棄了大城市和研究所的優越條件來到玉門油礦。1948年他奉命從美國返回前,當地石油公司曾懇切挽留他,表示可以給他優厚待遇並可攜帶家屬。他想到是國家培養了他,現在又急需他回國工作,於是他婉言謝絕,毅然踏上歸國的旅程。到上海后,中國石油公司的領導徵求他的意見,是願意留在上海還是回到玉門油礦,他想到的是,在美國兩年的刻苦實習就是為了開發建設中國自己的油礦,於是他主動選擇了玉門油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石油工業迅速發展。劉樹人深刻地認識到,個人的理想只有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才能實現,38年工作在油田開發第一線,雖然環境艱苦,但精神上是樂觀的、充實的。當年在最艱苦的柴達木盆地,他在寫給子女的書信中引用了毛澤東的話:“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這就是他力量的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劉樹人更加振奮精神,不顧身患疾病,繼續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發揮餘熱,劉樹人在石油戰線奮鬥了45個春秋,直到1985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