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莊村

山東省煙台市棲霞市轄村

峨徠山莊村距山東省棲霞市桃村鎮政府東30華里,有836戶居民,人口2190人。為膠東第一重鎮桃村鎮最大的村莊。根據登州府志記載峨山莊蘋果種植始於道光年間,為棲霞蘋果發源地。

歷史沿革


峨山莊村距山東省棲霞市桃村鎮政府30華里,有836戶居民,人口2190人。明朝宣德年間,徐氏由榮成北馬村遷於此,形成居民聚落。

文化


文物古迹

峨山莊漢畫像石墓。1987年7月,一村民在村東南發現古墓一座,經煙台市博物館和棲霞縣文管所清理鑒定為漢代石墓。
該漢墓位於山坡頂部,北是峨山河。墓葬封土南半部已被破壞,殘存的北部封土呈平頂。封土殘高4米,底部東西殘長12米,南北殘寬7米。封土由黃沙土堆築而成,並夾雜石塊。封土經過夯打,有散亂的夯窩。墓壙開鑿在黃砂岩上,為長方形豎穴。墓室為花崗石板砌成的石棺。棺蓋為3塊石板,東西並列覆蓋,已殘損。棺壁由4塊石板圍成,其中東西兩頭的石板鑿有凹槽,以便與南北兩側石板相合。棺底由2塊大小不等的石板並排鋪成。棺外用1厘米厚的白膏泥密封,石棺與墓壙之間用土填實。棺內人骨已朽,未發現任何隨葬品。
古墓雖未發現隨葬物品,但在石棺的北壁板上卻發現了漢畫像石刻,是車馬人物圖,自左向右分為三組。左面一組有人著短衣長褲,褲腿紮起,腦後挽髻,持戟作行走狀,似躬迎乘車主人。中間一組為車馬出行圖。一馬昂首奮蹄,駕曲轅軺車,頭飾纓絡。徠車廂內站立二人。前面為御者,右手執鞭左手拽韁。其後是主人,頭挽髻,身著長衣,手握傘蓋的立柄。車後跟有二人。右側一人身材高大,著短衣長褲,雙手捧物,似男僕。左側一人身材瘦小,頭挽髻,著長裙,雙手捧物,似女僕。右側一組是一婦人汲水,身穿長裙,腦後垂長辮,手握桔槔。井內有汲水器皿,與桔槔相連,桔槔架在婦人身後的丫形支架上。畫像為陰線刻,線條簡練,僅勾勒出人物車馬的輪廓,體現了樸拙、粗獷的特點。
峨山莊漢畫像石墓封土高大,石棺石料應是從東北15公里的福山縣(今福山區)運來的。可知,墓主人非普通人物。

經濟


峨山莊村
峨山莊村
峨山莊村是棲霞蘋果的發源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前,棲霞果樹多為零星栽植,沒有蘋果樹。清同治六年(1866年),峨山莊農民王中富從福山引種秋花皮蘋果12株,為縣內栽植蘋果之始,此後60年時間,以峨山莊村為中心,向全縣四周擴散。1926年,原連家莊鄉開始栽植青香蕉、秋花皮、老紅玉蘋果。1929年,蘋果栽植髮展到松山鄉、臧家莊鎮。到1941年,全縣所有鄉鎮均不同程度地栽植了各種品種的果樹。其中蘋果僅40畝、1000餘株。1950年以後,政府鼓勵農民發展果業。到2005年底,全縣(市)蘋果栽培面積達到30850公頃,產量達到102萬噸,栽培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縣級之首。2002年9月,被國家果品流通協會命名為“中國蘋果之都”。
峨山莊蘋果多種植於低山丘陵地帶,口感脆甜,質量上乘。多次作為展銷果代表棲霞蘋果入圍博覽會。
村民每年套袋2400萬袋,年產5000餘噸優質蘋果。蘋果年創造產值2000多萬元。
峨山莊村
峨山莊村
峨山莊村民自上世紀80年代,引進大櫻桃品種進行栽培,推廣。現已達2萬餘株,10多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