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頭村

山西省澤州縣大東溝鎮下轄村

嶺頭村亦稱西嶺頭村,位於晉城市區西北25華里處。地理坐標:東經112°44〞,北緯35°43〞。東與東嶺頭村毗鄰,南與馬村,北村,嶺南接壤,西與賀波村鄰近,北與庾能村相連。

地理位置


嶺頭村,南北寬約2公里,東西長約2.2公里,總面積大約4.4平方公里。村中地形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間低。村東一條小河常年流淌。全境內溝多,坡多,嶺多。村南最高點孤松嶺海拔950米,最低處后河溝內海拔約800米。陵沁公路沿村南而過,村子與外界交通十分便捷。
嶺頭村地處太行山腹地南端,大陸性氣候。溫帶,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乾旱,夏秋多雨。雨水主要分佈在每年的7、8、9三個月。夏季極端氣溫最高達40度,冬季最低氣溫達-18度,年平均氣溫在10度左右。
嶺頭村共有500餘戶,分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42人,中共黨員31人,兩委成員8人,其中黨支部3人。總耕地1800餘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豆類等。

歷史沿革


嶺頭是一個古老的村子,早在金元時代,宋姓家族的一支因分遷版圖而由高梁移居這裡。先民們在這裡搭窩棚,墾荒野,夜以繼日,辛勤勞作,在建設自己家園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與人居遺跡,至今已有800年左右的歷史。
嶺頭是一個神奇的村子。伊侯山脈先向南延伸,然後折而西,折而北,最後又折東,宛若一條巨龍回首顧祖。俗稱新龍灣,村子就建在這新龍灣的最西頭,故村名西嶺頭。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裡山巒起伏,溝壑跌宕,灌木叢生,綠樹成陰,這裡水源豐富,而且極富天然礦泉水的品味。四條小溪常年奔流不息,猶如四條小龍,勾畫出了一幅四龍獻瑞的美麗畫卷。這裡有許許多多動聽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如新龍頭起傳奇,一錠元寶的傳說,狗今的傳說,以及歷史名人周盤的故事與傳說。
嶺頭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村子。這裡的無數人文景觀,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每時每刻都向外界昭示著她的文化魅力。這裡土地肥沃,五穀充裕。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與深沉的文化,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屬於自己的文人學士。早在明代中期,一個叫宋甫的文人考中進士,在忠州任職。明萬曆年間,皇明賜進士第,文林郎山東道監察御史周盤為村東廟撰寫了碑文。此碑歷經四百餘年滄桑至今完好無缺,極具文物與史料價值,它為研究嶺頭村的發展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經濟


嶺頭村有奶牛場、肉牛場、養雞場、養豬場、谷豐雜糧加工廠等。宋迷失於2007年投資100多萬元辦起了股份制肉牛場。該場以自繁自養,適當購進牛犢的養殖方式,既節省成本,又避免了疫病的流行與發生,初步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目前,該場存欄肉牛60餘頭,能繁母牛20餘頭,年出欄在20頭牛上下,成為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養殖項目。2006年,宋紅緒一家人辦起了養雞場,年平均存欄雞2500隻。方便的購物條件也使村民的生活結構悄悄地發生著改變,雞蛋的消耗量變的越來越大。村民宋三掄搞了自己的羊群,目前存欄120隻。2004年,村上建起股份制性質的神敏母豬繁殖場,年存欄保持在240頭,其中能繁母豬50頭,是本村內最具規模的現代化豬場。宋建普的谷豐雜糧加工廠依託本地生產雜糧的優勢,加工出的雜糧銷路良好。

文化


歷史遺存

嶺頭村還存有佛堂、前廟、東廟、西堂、閣等文物古迹。佛堂位於村北,地處村子的中軸線上,約建於元至正15年,佔地700平方米,是村中最古老的廟宇,它“扼村北之要衝,補村后之空缺”。是一座在古人看來對村子非常有好處的建築。出村子北閣,映入眼帘的是佛堂山門之上的“三聖一源”木雕匾額。匾額四周木刻精細,兩根下垂的木柱上花鳥蟲獸栩栩如生。山門下方,一對高腳門導用細膩線條鐫刻的花紋給人美的享受。進山門便是戲樓。戲樓深6米,闊三間。下為石柱,上為木柱,與山門渾為一體,看上去巍偉壯觀。戲台前的楹梁長3米余,高30厘米,全部雕刻成花鳥人物故事,玲瓏剔透,為雕家之精品。戲樓東西各為兩間樓房。下層為演員住處,上層是戲班放置道具,演員化妝,和演員演出間隙的休息室。前廟古碑云:“村中古廟也。”原創建為玉皇廟。因初創碑碣遺失,故具體年代無法考證。不過,從後來維修碑與其他廟宇碑文推測,該廟應為明洪武年間所建。當時,村子還僅僅限於後街一隅,南面是一大而深的山溝,村子為了擋深谷之口,佑村民歲歲平安,所以在村前劈塄填溝,依山就勢建起了這座玉皇廟。因地處村子前面,故俗稱前廟。其實,前廟早在清乾隆之初就被發展了的村子圍在了中央。可人們卻一直沿用老祖宗的叫法,並且一直沿用至今。東廟因位於村子東邊而得名。創建於明代成化年間,至今有530年的歷史。由上下廟院和戲樓院三部分組成,整個廟院佔地458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