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4條詞條名為張龍的結果 展開

張龍

農業部生物防治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

徠張龍,1994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獲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農業部生物防治重點開放實驗室(農大分部)主任。

個人簡歷


1994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獲博士學位
1994年至今中國農業大學
1996年晉陞副教授
2003年晉陞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6年義大利比薩大學合作研究

任 職


農業部生物防治重點開放實驗室(農大分部)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
害蟲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蝗蟲是嚴重威脅我國農牧業生產的重大害蟲。在蝗蟲生物防治技術研究中,重點研究蝗蟲疾病流行學(Epizootiology)中病原/昆蟲生命系統中二者在分子、細胞、個體和種群等水平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它環境條件對疾病流行的影響等,並以此為基礎,研製蝗蟲生物防治新技術。目前研究的蝗蟲病原有蝗蟲微孢子蟲(Nosema locustae)、蝗蟲霉(Entomophothora spp.)、綠僵菌(Metarhizium spp.)、白僵菌(Beauvaria spp.)。
在蘋果園害蟲防治中,深入研究果園種植覆蓋作物對於果樹、害蟲、天敵(Natural enemies)相互間的種群密度、營養、化學信息、空間等相互關係,探討果園中植被多樣化控制害蟲的機理,以及人工操縱(Manipulation)自然天敵,增強(Augmentation)自然天敵控制害蟲能力的技術。
昆蟲感受化學信息的機理(Mechanism of Chemoperception)
昆蟲諸多行為,如取食、交配、聚集、產卵等都是受到外界刺激所引起的適應性反應,而最為主要的刺激是化學信息。研究昆蟲接受化學信息的分子、細胞和行為等機制是當前生物學中熱門領域之一。在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東亞飛蝗觸角感覺器中的氣味分子結合蛋白質”資助下,首次從蝗蟲中純化分離、克隆表達出了2個蝗蟲的氣味分子結合蛋白質(Odorant Binding Protein),並且發現了15個新的化學感受蛋白質(Chemosensory Protein),對該類蛋白質的表達特徵、與氣味分子結合的特點、三維結構等方面開展了較為系統地研究。

主持課題


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蝗蟲微孢子蟲疾病傳播途徑與擴散規律”和科技部成果轉化基金“蝗災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教育部骨幹教師計劃項目“飛蝗觸角氣味分子結合蛋白質”、科技部十五國家攻關項目子課題多項、雲南省校合作項目“蘋果綿蚜綜合防治”、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蠟蚧輪枝菌疾病在白粉虱種群中的流行規律”等。
現主持國家"863"計劃,十一五科技專項"東亞飛蝗暴發規律研究"以及農業部財政科技項目等課題。
教學
《害蟲生物防治理論與實踐新進展》(碩士研究生課)
《高級生物防治》(博士研究生課)
《草地昆蟲學》(本科生課)
社會職務
2004年擔任第15屆國際植物保護學大會的蝗蟲防治學術討論會分組討 論會的主席
國際生物防治組織會員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生物防治委員會委員
《植物保護學報》編委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普委員會委員
國際直翅目昆蟲學家協會中國及朝鮮(韓國)地區代表

獲獎情況


1995年獲第6屆全國殺蟲微生物學術會議優秀論文"蝗蟲微孢子蟲病田間流行規律的初步調查"
199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3等獎(第六完成人)
1997年獲聯合國信息技術促進系統中國國家分部科技發明創新之星獎(第二完成人)
徠1998年獲國家科技成果證書
2000年獲北京市昆蟲學會青年優秀論文獎
2000年獲中國農業大學新世紀人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
2001年獲首屆全國植物保護學會青年科技獎
2002年全國高校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
2004年為中國農業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2004-2005年為中國農業大學優秀教師
2006年獲得昭通市農業技術推廣科技一等獎
2006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蠟蚧輪枝菌的大量培養技術)(第一發明人)
2006年獲得國家軟體著作權2項(蝗蟲發生採集信息系統,蝗災防治指揮決策輔助信息系統,排名1,2)
論文選
張龍嚴毓驊 1999 協調應用蝗蟲微孢子蟲與卡死克防治東亞飛蝗中國生物防治 1:57-59
張龍嚴毓驊 2000 持續治理飛蝗災害的新對策昆蟲學報43(增刊):180-186
張龍石旺鵬嚴毓驊等 2001 蝗蟲微孢子蟲處理劑量與海南省荒地東亞飛蝗感病率的相互關係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6: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