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毛藻目

剛毛藻目

剛毛藻目(Cladophrales)為藻類植物之一植物目。該植物於植物分類表上,歸於綠藻門、綠藻綱。植物體為分枝狀絲狀體,分枝豐富或少,分枝頂端略細小。由多核細胞組成,許多種類細胞壁厚,有時分層,摸上去有一種粗糙的感覺。每個細胞具多數周生盤狀或網狀色素體,蛋白核多數。營養繁殖以藻絲斷裂進行,無性繁殖形成具4條鞭毛的動孢子,或厚壁孢子,有性生殖為同配。

簡介


剛毛藻目
剛毛藻目
剛毛藻目(Cladophrales)為藻類植物之一植物目。該植物於植物分類表上,歸於綠藻門(Chlorophyta)綠藻綱(Chlorophyceae),同綱者尚有色球藻目(Chlorococcales)等等植物目。

形態特徵


植物體為分枝狀絲狀體,分枝豐富或少,分枝頂端略細小。由多核細胞組成,許多種類細胞壁厚,有時分層,摸上去有一種粗糙的感覺。每個細胞具多數周生盤狀或網狀色素體,蛋白核多數。植物體常以基細胞或緝捕細胞形成的假根分枝固著在基質上。

繁殖


營養繁殖以藻絲斷裂進行,無性繁殖形成具4條鞭毛的動孢子,或厚壁孢子,有性生殖為同配。

代表植物


剛毛藻屬
剛毛藻屬
剛毛藻屬Cladophora
植物體為分支狀絲狀體,分支豐富。分支寬度小於主枝,至少頂端略小。細胞圓柱形或膨大。多數種類壁厚,分層。具多個周生盤狀的色素體和多個蛋白核。植物體以基部長的假根分支固著在基質上。本屬藻類對高PH較為敏感,是高PH的指示生物。淡水、海水和半鹹水中皆有分佈。在靜水、流水等各種水體中分佈很廣。
基枝藻屬Basicladia
植物體為絲狀體,分支少,較粗。著生在淡水龜的背甲上,或水中木船等物體上,以近方形的細胞組成的匍匐枝著生,或僅以直立枝基部末端形成的假根狀突起著生。直立枝基部細胞圓柱形,極長,上部細胞較短而寬。細胞壁厚,分層。色素體周生,網狀。蛋白核多個。常見的有龜背基枝藻B.chelonum,人們將有著生基枝藻的淡水龜俗稱為綠毛龜,綠毛龜是珍奇的觀賞動物,在自然界很稀少。

屬種分佈


剛毛藻目(Cladophorales)屬綠藻門,細胞多核管狀,植物體為分枝或不分枝絲狀體。剛毛藻目植物廣泛分佈於各種淡水、鹹水、海水中,世界各地甚至於南極和北極都有它們的蹤跡。就目前所知,海產種類比淡水多。有些剛毛藻目植物著生在烏龜、螺螄等的貝殼上,極具觀賞價值,如綠毛龜等。中國對此目的研究僅見建國前的一些零星報道,至今尚無專門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中外藻類學家報道的中國淡水剛毛藻目的名錄為6屬31種11變種2變型,其中有新屬1個、新種7個、新變種3個、新變型2個。

研究


國際上關於此目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一些常見普通種類的細胞學、游泳細胞的超微結構、生理生態學,而對於此目的系統分類學特別是淡水種類的研究只有一些零星報道。此目的分類學很不完善,主要是因為此目植物的生態變異幅度很大,實際工作中較難把握;加上它的遺留問題多,僅剛毛藻屬下的種名就有近400之多,而據荷蘭藻類學家Hoek年的研究,歐洲的淡、海水種類只有34種2變種(其中淡水有9種2變種)。因此系統的研究整理比較困難。本文報告的種類是作者從湖北省採集而得,經鑒定全部為中國新記錄。標本分別存放於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類標本室(代碼HBI)和湖北大學生物系植物標本室(代碼EU)。
植物體固著,絲狀體長,由居間分裂生長;基細胞向下延伸成盤狀固著器;分枝集中發生在基部區域,側面伸出,常將主軸推向一側;細胞圓柱狀,壁厚;動孢子囊成串,無明顯膨大,直接由營養細胞形成,動孢子由側面中位開孔逸出。頂端細胞直徑19—29μm,長寬為2—41;末級分枝細胞直徑20—40μm,長寬為1.5—31,壁厚15—2.5μm;主軸細胞直40—50(—60)m,長寬為1—21,壁厚3—8μm。
此種在剛毛藻屬下屬第一組SectionaffinesBrand1909,此組的特徵是分枝稀疏、長、主要集中在基部區域,與主軸形成的夾角寬;生長主要靠居間分裂;以複合的基細胞形成固著器,細胞長/寬比值小(1—21)。饒欽止發表了一個新種Cladophorabasicladioides(模式產地在廣西陽朔,KS1,1938.2.21),生長在井壁上。建立此新種的理由是:1.植物體小;2.分枝類型和方式(基部分枝、稀疏);3.複合基細胞產生的固著器。很顯然C.basicladioides和C.basiramosa極相似,應該屬Sectionaffines。而且C.basicladioides也描述有頂生的孢子囊(或配子囊),只是原文未給出是否成串。但C.basicladioides的分枝較複雜,此組包含的種類不多且十分近似,是否和C.pachydermum為同物異名尚待進一步研究。
植物體分枝長,單生,二級分枝稀少且較短;部分植物體主莖具向下漸細的單細胞假根,末端寬約38m;下部主莖寬達90m,分枝寬44—60m;厚壁孢子單個,少兩個連生,桶形,70—100×195—230m,ΤW/L=0.13—0.20(ΤW=孢子的膨大值即最寬與最窄之差,L=孢子的長),孢子間空細胞長693—1197m即為寬的12—20倍。
黑孢藻屬(PithophoraWittrock)是一種極常見的淡水大型藻類,它多生長在靜水水體,成團塊漂浮在水表。自1887年Wittrock建屬以來,很少有人對此屬的分類有什麼新的貢獻。此屬的分類系統很不充分,確定的種數還不能確定。當時有8個種,此後100多年來陸續有些新種發表,迄今據作者所知約有14種,其中是否有同物異名還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1946年Skovtzov也發表了一個產於中國福建的新種朠.chinese,但P.chinese的附圖和描述都太粗糙,其孢子也似乎不成熟,有待再研究。一個多世紀來對此屬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理上,特別是集中在其十分特殊的厚壁孢子上。此屬的分類看似簡單,因為主要特徵都集中在厚壁孢子上,但厚壁孢子的形態和大小變異很大,而且當初Wittrock的標準就不十分明確。Wittrock以後的藻類學家描述的此屬種類大多是P.oedogonia,而對於其它種類則少有人再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