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滑蜥

秦嶺滑蜥

徠秦嶺滑蜥生活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向陽山坡上,白天多活動於灌叢或草叢間,亦隱匿於亂石下。主要捕食小形昆蟲。卵胎生。

形態特徵


體細長而略扁,頭體長略短於尾長。頭寬略大於頸寬,吻短而末端圓鈍,吻鱗寬大於高,從同可以看到;鼻鱗較大,完整,鼻孔位於其中央;無上鼻鱗;額鼻鱗單枚,寬大於長,其前緣正中與吻鱗相節,切縫較額鼻鱗與鼻鱗之切穎短;二前額鱗彼此在前內角與中線相切;額鱗窄長,最寬處在前半部;額頂鱗2枚,略大於中央的頂間鱗,彼此在頂間鱗之前與前內側緣相切;頂鱗2枚,較額頂鱗或頂間鱗為大,彼此在頂間鱗後方相切成一短縫線;頸鱗2對或3對;眶上鱗4枚,前2枚與額鱗相切;上睫鱗7枚;頰鱗2枚,前枚較高,后枚較長;前顳鱗2枚,后顳鱗2枚,上前顳鱗最小,上后顳鱗最大;下眼有瞪中央有一橢圓形透明瞼窗;耳孔略呈橢圓形,大於瞪窗而小於眼眶,周緣光滑而無瓣突;鼓膜下陷;上唇鱗左右各7枚,第一枚切鼻鱗下緣,第五枚恰在眼正中下方,第七枚歸大;頰鱗較寬,其後有較大頦片1枚;下唇鱗左右各7枚。全身鱗片光滑。背鱗較側鱗寬大,但不至側鱗的二倍;環體中段有28-30鱗行;背中線自頂鱗后至股后緣水平一縱行有鱗79-84枚,腹鱗與背鱗大小相似,腹中線自頦片后至肛鱗前一縱行有鱗87-97枚;肛鱗2枚,較大,在體側深色縱帶之間的背中段鱗片為4行加左右外側各半行。四肢較弱,貼體相向時,指趾相距約等於或略大於一臂長;瓣後肢指五。趾五;均具爪。指長順序3、4、2、6、1,中長順序4、3、5、2、1;第四趾趾下瓣13-17枚。尾圓柱形,末端漸細;尾下正中一行鱗征比較寬大。體背麵灰棕色。身體兩側上半部始自鼻孔,通過眼,經耳孔上緣,四肢基部上方,向後延伸至尾端,各有一棕褐或黑褐色縱帶;此縱帶在體中段約佔2+2(1/2)鱗行,上緣平直,下緣有連續缺凹略呈波狀。在兩側縱帶之間的背面,自頸部到尾前段有棕褐或黑褐色小點綴連成的四條鏈狀縱線,兩側縱帶下方為藍灰或灰白色,多無斑點,僅指、趾下面略帶紅棕色。

分佈


國內分佈於青海、陝西、山西、甘肅、寧夏、四川等省區。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徠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