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條詞條名為清泉寺的結果 展開
清泉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涉縣清泉寺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東南15里原曲村,由天王、毗盧、大雄、畦音、藏經五大殿組成了一個長方形古建築群,建築面積達15萬平方米。
涉縣清泉寺中保存歷代碑刻18通,其中彙集了部分歷代名人如王羲之、康熙、慈禧等人的書法手跡,在當地有“書法聖地”之稱,對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982年,涉縣清泉寺被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涉縣清泉寺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涉縣誌》和現存碑刻記載:涉縣清泉寺始建於漢代,歷經各代更名(唐代為靜化寺、梁宋時為清碧寺,明清時期改為清泉寺)與修葺、重建。自明永樂五年(1407年)在廢墟上重建了前殿、後殿、天王殿、復建禪室方丈,大體形成規模,布局已成定形。后雖經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擴建,清泉寺基本保留了原來的布局與規模,清泉寺寺名也從明清沿用至今。
從石崗村往涉縣清泉寺路旁的崖壁上,刻有“唐代叫口化寺,梁、宋叫清碧寺,明清叫清泉寺”。可見唐代已有寺廟。涉縣清泉寺原有山門、天王殿、羅漢殿、大雄寶殿、雷音殿、藏經殿、仙境台等86間建築。20世紀80年代,火災將涉縣清泉寺大部燒毀,但其基礎尚存,仍存藏經殿、山門、鐘鼓樓等19間建築。
清泉寺
涉縣清泉寺建於半山,寺周有圍牆,前有山門、鐘鼓樓,山門朝南,山門兩側的一對雄獅為華夏僅有。自南北中軸線向里,依次有水陸殿、毗盧殿、荷池、大雄殿和雷音殿。中軸線兩側為廂房。涉縣清泉寺西北角有藏經殿、仙鏡台,東南部有伽藍殿。在清泉寺東南,有一建築,下為石券,深均為三間。石券上刻有“寶訪”二字,內書“林泉”。
涉縣清泉寺整個寺院建築強調中軸線,布局緊湊,排列有序,是一組整體布局保存較完整的建築群,並保留了早期建築的某些特點,如平板枋、額枋呈斷面“T”型;而梁架採用的自然材料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清泉寺
涉縣清泉寺內有書法碑刻,有漢代法道陵所書的”龍“字,康熙皇帝、慈禧太后的御筆真跡,王羲之、張天師的墨寶石刻。
涉縣清泉寺現保存有碑刻18塊,主要為明、清重修碑和歷代名人書法手跡等。
據《涉縣縣誌》記載:涉縣清泉寺始建於漢代,唐代為靜化寺,梁宋時為清碧寺,明清時期改為清泉寺,建築歷史悠久。涉縣清泉寺中存有大量石刻、石碑,記載著歷史上數次重修的經歷和內容,是研究該地區佛教文化傳承的珍貴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涉縣清泉寺內保存有歷代名人如王羲之、康熙皇帝等的書法手跡,是較為珍貴的書法藝術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的鑒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1982年,涉縣清泉寺被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涉縣清泉寺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康熙皇帝的“虎”字,是他一次私訪河南時,於此寺小住時留下的真跡。
涉縣清泉寺東南有泉水,出自石壁間,原有二泉,一名玉液,一名甘露,甘美清香,因名清泉寺。
慈禧太後到涉縣時,在涉縣清泉寺(位於縣城東南約8公里處,傳說玉琳國師曾於此駐錫)留下了“真如自在”四字之後,便乘興來到唐王山,想在女媧娘娘處也題上幾個字,可誰知一踏上十八盤下的鳳仙橋,這橋便晃動了起來。原來這風仙橋是一塊整石,相傳是女媧補天剩下的,很有靈氣,能辨別好人和壞人,如壞人踏上去,這獨石橋便會晃動。石橋這麼一晃,可把老太后給氣壞了,狠狠地在橋上跺了一腳,憤然離去。這獨石橋被太后老佛爺這麼一跺竟把靈氣給跺沒了,沒多久也便斷為兩截。
清泉寺
涉縣清泉寺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東南15里原曲村。
自駕前往涉縣清泉寺:途經浴新北大街、外環路,路程大約24.5公里,時間大約34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