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伯倉

唐朝宰相張九齡孫女婿

譚伯倉,是宋朝宋真宗天禧二年的進士,后官拜刑部尚書,取唐朝宰相張九齡孫女為妻,膝下有8子。譚伯倉任三省巡撫時從江西虔州(現贛州)遷至仁化古平山都定居,死後葬在現董塘的河富村大嶺山長沖埂。

譚徠虔曾孫譚朝端(宋進士、刑部尚書譚伯倉次子)於宋元豐七年,回到江西丹鳳嶺遷墓到譚虔墓

人物簡介


譚伯倉系譚氏入粵始祖譚宏帙之孫,譚氏入粵三世祖,伯倉19歲到南雄,32歲時即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登進士,從此仕途顯達,后升至朝廷吏部侍郎、刑部尚書。伯倉晚年(宋仁宗慶曆間,即1041—1048年間),奉命出鎮湖湘,道經韶州仁化,愛其地土美風淳,遂謝表不仕,即由南雄遷居仁化平山裡。
南雄珠璣巷這塊風水寶地,伯倉可謂官運亨通、榮華富貴、子孫滿堂。共生八子,長子朝政,居仁化平山裡;次子朝端,由仁化遷往高明倉步;三子朝用,由仁化遷往樂昌;四子朝貴,由仁化遷往順德甘竹;六子朝安,由仁化遷往廣州城監倉街;七子朝佐,由仁化遷往陽江雅韶;八子朝聖,由仁化遷往東莞大寧;五子朝靜,則居珠璣里沙水村,未隨其父伯倉遷居仁化平山裡,朝靜生二子,長子文盛,宋元豐四年(1081年),攜家遷居南海良村;次子惟孝,由南雄遷往南海沙頭。宏帙祖孫五代在南雄珠璣里沙水村共居住了80年之久,從此枝繁葉茂,繁衍興盛。
譚去世后,其8子分為四派分別在廣東省仁化、龍門、從化、始興徠四個縣定居。隨著時間的推移,譚伯倉的後裔已遍及全球五大洲,國外主要分佈在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古巴、巴拿馬、印度、緬甸、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澳大利亞、日本和中東、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國內主要分佈在廣東、湖南兩省,其次分佈在湖北、江西、山東、江蘇、浙江、廣西、四川、貴州、福建、雲南、安徽、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遼寧、台灣、香港、澳門等省和地區;省內主要分佈在仁化、開平、英德、佛崗、羅定、南海、惠來、東莞、陽江、花都、廣寧、四會、清遠、懷集等市縣區,全省近約90%以上的譚姓均為譚伯倉的後裔。現譚氏後裔已繁衍到第37代,總人數近100萬人口。
1999年馬來西亞沙巴洲商會會長譚育良率領由13人組成的探親尋祖團到仁化縣安崗鎮山背村尋祖獲得成功。近幾年來,僑居海外的譚氏後裔紛紛前來山背村,參拜譚氏祠堂和祖墳。建在該村村口的譚氏宗祠,氣派非凡,顯示出譚氏家族人才輩出的顯赫歷史。

人物生涯


據譚氏族譜記載,自宋代至清代,譚伯倉後裔中不乏朝庭命官、名人學士和商賈。近代和現代更是人才濟濟,有海內外黨政軍官員,有學者、專家、博士,有商賈名人,各行各業都有傑出代表。國內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南京軍區司令員譚甫仁中將和現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議員、立法會議員譚耀宗先生。譚氏,真可謂家族顯赫,人才輩出,為世界人類歷史發展和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