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洛倫茨

動物習性學的創始人

康拉德·柴卡里阿斯·洛倫茨,動物習性學的創始人。他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逝於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阿爾登堡(Altenberg),是經典比較行為研究的代表人物。在1949年以前他一直稱該研究領域為“動物心理學”,即後來的本能理論。在德語地區,他被視為該理論的創始人。德國《明鏡》周刊評論他是“動物精神的愛因斯坦”。1973年他和卡爾·馮·費舍爾和尼古拉斯·廷伯格共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為他在個體和社會行為的構成和激發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個人簡介


康拉德·洛倫茨
康拉德·洛倫茨
父親為維也納大學醫學教授,且為國際知名整形外科醫生,長兄繼承父業,故而洛倫茨自幼即在家庭期望下準備學醫。然而在他9歲隨家人到鄉間避暑期間,他愛上了田野生活,從此就一直喜歡研究動物行為。惟在父親堅持下1922年前往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醫學,意外的發現依生物的解剖結構來看,比較解剖和胚胎學比古生物學更適用於解釋生物的行為模式,在這同時他也學習心理學。1923年回到維也納,在維也納大學繼續醫學學習。大學期間,他研究了比較解剖學並開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動物的行為。在1935年出版的《鳥類的社會行為》一書中,總結了他對30多種鳥類的比較研究,分析了親鳥、幼鳥、性配偶和其他親屬的行為功能和引起這些行為的條件。該書是應用比較方法研究動物行為的一個典範。1928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后留校任副教授,因對醫學工作缺乏興趣,終於再回維也納大學研究動物學,並於1936年獲慕尼黑大學動物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創立德國動物心理學會,並主編動物心理學雜誌。
1937-1940年,他在維也納大學講授動物心理學和比較解剖學,1940年9月任德國柯尼斯堡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期間於1938年因支持納粹的見解和想法,以及納粹的人種改良學而加入納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1944年他擔任德國陸軍的醫生,有機會獲得某些第一手關於神經性疾病的知識,特別歇斯特里症,和關於精神病,特別精神分裂症。1944年為蘇維埃軍隊俘虜,由於醫學上的知識,他反被俄國人敬重,在Chalturin的醫院負責有600床位病人的部門,1948年獲釋后返回維也納大學任教,同年在阿爾登堡創立行為比較研究所並任主任。1950年創立馬克思-普朗克行為生理研究所,1951年任所長。1957-1973年任慕尼黑大學兼職教授,1958-1973年任西維森(Seewiesen,施塔恩貝格附近)馬普行為生理學研究所所長;1973年與K.弗里希和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因對動物行為模式的研究而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年退休。

學術生涯


洛倫茨認為自己的學術生涯經歷了四個時期:
“寒鴉時期”(1927-1935),研究烏鴉的群居行為;
“鵝時期”(1935-1938),這一時期開始提出他的某些最重要的假設,包括“印記”、“釋放體”和“先天釋放機制”;
“得到承認的時期”(1938-1949),包括一段教學時期;
後期。
洛倫茨早期研究本能行為,後來又與荷蘭行為學家廷伯根合作,證明了不同形式的行為是互相協調進而組成一個行為序列的。在研究物種行為的進化時,他尤其關切生態因子的作用和行為的適應意義。他幫助闡明了個體在發育過程中,行為模式發展成熟的方式。他認為低等動物的攻擊性行為對其生存有利,而人類的好戰行為也有其先天性基礎,這種理論可用以理解城市居民中的暴力行為並可用以預防戰爭。
洛倫茨深受其導師、德國鳥類學家O.海因羅思和J.V.烏埃克斯庫爾關於機體在自己環境中行為問題的著作的影響,堅決反對行為主義方法,並在30年代初期建立了客觀習性學學派。洛倫茨聲稱,即使在缺少外界刺激的情況下,動物仍能憑其天生的釋放機制自發地產生襲擊行為。因為按照“攻擊的水壓模型”,積聚起來的能量需要得到釋放。一旦釋放了,由於蓄滿的情緒能量是一下子傾匯而出的,因而需要有一個重新集結的時期,這可以與排泄一次糞便的過程相比較。動物在其一生中有一些固定不變的行為類型,以此為依據,他形成了另一咱觀點,即“印記”。

心理學貢獻


動物習性學

習性學(ethology)是20世紀40年代由洛倫茨所創始的一門科學,旨在研究動物在其生長的自然環境中表現的習性,從而了解其自出生到長大行為變化的特徵,並分析探討遺傳與環境兩大因素對動物行為發展的交互影響。洛倫茨反對行為主義者在刻意設計的實驗控制情境下研究動物行為,從而推論解釋人類行為的研究取向。他認為此種研究取向是錯誤的,既不能真正了解動物行為,更無法根據研究結果推論解釋人類行為。洛倫茨研究動物行為時堅持的原則是:要想了解動物,就到動物生活的世界去直接觀察研究它們。

印記與關鍵期

根據對動物觀察所見,洛倫茨在1937年發表《鳥類世界的夥伴》一書,首次報告他所發現的雛鴨印記現象。所謂印記(imprinting),是指某些動物在初生嬰幼期間對環境刺激所表現的一種原始而快速的學習方式。洛倫茨發現,剛孵出的雛鴨對最早注意到的環境中會移動的客體,隨即表現出跟隨依附的行為,如在它面前出現的是母鴨,雛鴨會跟隨,如出現的是母雞或人甚至是移動的玩偶,它也會跟隨。從表面看,動物此種原始性特殊反應與其生存本能有關,但就雛鴨也跟隨其他客體的現象看,顯然不是動物的種族遺傳,而是後天學習。洛倫茨進一步發現,動物的印記現象有三個特徵:
印記只在出生后某段時間內發生,剛孵出的雛鴨雛雞等禽類的印記現象,只能在一天之內發生,超過30小時印記將不會發生。同理小狗出生后,如在一個半月之內不與人接近,以後將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洛倫茨稱可能產生印記的有效期間為關鍵期(critical period)。
印記為一種後天的學習行為。那麼一旦形成,也有可能因為後期環境的改變而改變。
印記雖屬學習,但此種學習並不需要像行為主義所說的強化作用。
——動物的印記現象

先天釋放機制

先天釋放機制(innate releasing mechanism,簡稱IRM)是指動物具有某些先天性的潛在反應能力,平時儲存,一旦遇到適當刺激情境,就會自動釋放出來。洛倫茨觀察發現,雄性刺魚遇到雌性刺魚產卵期有腹部膨脹現象時,就會在它旁邊表現鋸齒形舞動,而平時不會出現此反應。
洛倫茨所發現的動物行為關鍵期和先天釋放機制,在兒童教育與兒童發展研究上,深具啟示性價值。

其他貢獻


洛倫茨認為每個物種都具有遺傳性能力以學習特定事物。此外,他也發展並啟發關於遺傳學、生理學、演化和與物種行為適應生存價值有關的個體行為發生學等概念。他的許多方法和概念已經被應用在人類的行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