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流動

社會學術語

社會流動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分層結構中,人們在各種社會集團內部、各種社會集團之間,以及在各種活動空間之間變動、轉移的形式和過程。

產生背景


從社會學對社會流動研究的歷史發展來看,社會流動研究是從分層研究中派生出來的,即先有社會分層研究,後來才出現社會流動研究,並且發展成為現在獨立、專門的社會學研究領域。美國社會學家索羅金是社會流動研究的奠基人,他1927年出版的《社會流動》一書標誌著社會流動作為專門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形成。

定義


社會流動是指社會成員在一定的社會分層結構中位置的變動或移動,它是社會發展與開放的重要反映尺度。社會流動與社會分層密切相關,這兩個概念實際上是對同一種社會現象從兩個角度所作的不同的分析和描述。社會分層是從靜態的角度分析描述社會階層結構分化的內容、形成的層次和分佈形態;社會流動是從動態的角度分析描述社會階層結構分化中各層次間的互動、動力機制、方向和速度,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社會流動既可以指一個社會階級或階層向另一個階級或階層的變動,也可以指同一階級或同一階層內部職業或活動空間的變動。

類型


根據社會流動的方向、參照基點和原因,社會流動可相應地劃分為如下4種類型。
1.垂直流動和水平流動
垂直的社會流動,指的是社會成員在不同職業地位或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這種流動可以分為向下的社會流動與向上的社會流動兩類。向下的社會流動,主要指從比較高的職業地位或階層位置向地位較低的職業或階層的流動。相反,向上的社會流動,主要指的是從較低的職業地位和階層向較高的職業地位和階層的流動。垂直社會流動的速度和流動率在某種程度上表現著社會的開放或封閉特徵。
水平的社會流動,主要指人們在同一職業或同一階層內部的流動,或者指就業內容不同但職業地位基本相同,或者就業地位相同但就業區位不同的流動。
2.代內流動和代際流動
代內流動,即一個社會成員從初始社會階層向現在所處社會階層的流動;代際流動,即一個社會成員與其父輩相比的階層變化。從代際角度看,子女社會地位的獲得受到父輩地位的影響越深,社會就越封閉、越缺乏流動性。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代際流動都是雙向的,即有上升也有下降。考察一個家庭內的代際流動只具有個案意義,無法排除許多偶然因素。社會學著重從總體上考察上升與下降的比例,從中發現社會變遷的規律。
非結構性流動
非結構性流動
3.結構型流動與非結構型流動
根據社會流動產生的原因,可將社會流動劃分為結構型流動與非結構型流動。
結構型流動指由於生產技術及社會變革引起社會成員在階級、階層之間、地區之間大規模的、整體性的流動。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人口結構、城鄉結構等方面的變化,都會造成結構型流動。結構型流動規模宏大、速度快、變動急劇,其結果往往導致社會結構或人口地區分佈上的重大變化。如工業革命之後,社會的產業結構、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社會成員在各產業之間、階級階層之間大規模的流動。
非結構型流動,指社會上經常發生的少數社會成員零散的流動。這種流動多由個人原因造成,如某人因業績卓著而不斷得到提升。個人自致因素是造成非結構型流動的基本原因,非結構型流動一般不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化。
4.自然流動和人為流動
自然流動,指按照社會的需要或個人意願而發生的流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社會流動,一般都是自然流動。人為流動,指人為干預起重要作用的社會流動。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流動多是有組織、有步驟的人為流動。中國實行市場調節為基礎、計劃調節為輔的市場經濟體制后,人為流動在社會流動中仍佔一定比例。

影響因素


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大體可歸納為個人、社會和自然三個方面:

個人因素

社會學中,通常將影響社會流動的個人因素分為先賦因素和自致因素兩類。先賦因素,指個人生而具有或自然得到的屬性。如籍貫、家庭背景、排行、親屬關係、性別、膚色、種族、民族、年齡、體質、智商、容貌等。自致因素,指個人經後天學習和自己的社會行動得到的屬性。如學歷、知識、技能、工作經歷、個人成就等。
在傳統社會,先賦因素是影響個人社會流動的主要因素;在現代社會,自致因素在影響個人社會流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社會因素

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引起社會流動的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會引起產業結構的分化重組,直接影響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流動。生產力的發展會引起新的社會分工,產生新的社會行業,提供新的社會職業,並使原有行業和原有職業的地位、作用和面貌發生變化,帶來全面的社會流動。
2.社會制度和社會政策
社會流動普遍被納入制度化軌道,各種社會制度和社會政策影響和制約著社會流動的方向、速度與規模。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世襲制、等級制將社會成員牢牢地固定在一定的階級、階層之中,各階級、各階層之間界限明顯,等級分明,社會流動只限於等級內部,等級之間的流動受到限制甚至禁止。現代社會的教育制度、勞動人事制度、離退休制度等相關制度,直接或間接地規定著社會流動的各種界限,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社會流動的願望和途徑。
3.文化價值觀念
影響人們社會流動的文化價值觀念,主要有社會流動觀、社會職業觀、社會競爭觀。社會流動觀是人們對改變生活地域環境和社會地位的基本態度。它受人們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傳統觀念的強烈影響。在傳統社會,人們一般“安土重遷”、“知足常樂”。現代社會中,社會職業觀中職業聲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各個職業對人們的吸引力,影響人們社會流動的慾望和動機。社會競爭觀中的競爭意識、競爭慾望,對社會流動也有很大的影響。

自然因素

自然環境的變化也是引起社會流動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流動多半是在空間上的流動,它調節著人口和資源的重新分配。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爆發、洪水、乾旱等,都會使一定地域內的人口在短期內大量外流,進而造成他們職業和社會地位的變化。比較緩慢的自然生態的變化,也會引起一個地方的人口逐漸遷出或遷入,造成社會流動。例如,自漢唐以後,渭水流域的關中地區由於受到西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風沙侵襲的影響,最終失去了自然環境的優勢,從而使人口逐漸向長江三角洲流動,並逐漸形成了新的產業結構和職業活動。三峽大壩的修建,庫區百萬居民的大遷徙,也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