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台

泉台

泉台是漢語辭彙,拼音quán tái,解釋為台名。出自《春秋·文公十六年》。泉台,名詞,做主語、賓語用。

引證解釋


(1).台名。春秋魯庄公築。在泉宮中。《春秋·文公十六年》:“毀泉台。”《公羊傳·文公十六年》:“泉台者何?郎台也。郎台則曷為謂之泉台,未成為郎台,既成為泉台。”
(2).墓穴。亦指陰間。唐·駱賓王《樂大夫挽辭》之五:“忽見泉台路,猶疑水鏡懸。”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呀!這的是衙門從古向南開,就中無個不寃哉,痛殺我嬌姿弱體閉泉台。”明·趙振元《為袁氏祭袁石寓憲副》:“若吾族門祚之事,有子克家,石寓(袁可立子)亦可以含笑泉台矣”清·周亮工《哭黃濟叔》詩:“海嶼書方寄,泉台客不回。”陳毅《梅嶺三章》詩之一:“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