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1930年12月1日至5日,時值隆冬,大霧籠罩了整個比利時大地。比利時列日市西部馬斯河谷工業區上空的霧特別濃重。第三天開始,在二氧化硫(SO2)和其他幾種有害氣體以及粉塵污染的綜合作用下,河谷工業區有上千人發生呼吸道疾病,癥狀表現為胸疼、咳嗽、流淚、咽痛、聲嘶、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一個星期內就有60多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十多倍。其中以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許多家畜也未能倖免於難,紛紛死去。這次事件曾轟動一時,是20世紀最早記錄下的大氣污染慘案。

簡介


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河谷煙霧件境急污染件。河谷河旁段河谷段,段低洼,側近百米峙,河谷狹盆。河谷區業區,建煉油廠、屬冶鍊廠、玻璃廠煉鋅廠,、硫酸、化肥廠石灰窯爐,業區狹窄盆。

事件前夕


始,整反化霧覆蓋。河谷逆溫層,霧層尤其濃厚。在這種氣候反常變化的第3天,這一河谷地段的居民有幾千人呼吸道發病,有63人死亡,為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10.5倍。發病者包括不同年齡的男女,癥狀是:流淚、喉痛、聲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悶、噁心、嘔吐。咳嗽與呼吸短促是主要的發病癥狀。死者大多是年老和有慢性心臟病與肺病的患者。屍體解剖結果證實:刺激性化學物質損害呼吸道內壁是致死的原因。其他組織與器官沒有毒物效應。

事件經過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值隆冬,霧籠罩整。列市河谷業區空霧濃。該業區狹河谷,溫逆轉,霧層厚厚棉覆蓋整業區空,致廠排害煤煙粉塵量積累,擴散,二氧化硫濃驚。霧,業區煙稠密,整河谷區居千病。病癥狀胸痛、咳嗽、呼吸困。星,亡,患臟病肺病亡率。,畜患類似病症症,亡。據推測,件,二氧倫硫濃竟達~毫/米,空含害氟化物。專家們在事後進行分析認為,此次污染事件,幾種有害氣體與煤煙、粉塵同時對人體產生了毒害。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1930年12月1~5日發生在比利時馬斯河谷工作區。
在比利時境內沿馬斯河24公里長的一段河谷地帶,即馬斯峽谷的列日鎮和於伊鎮之間,兩側山高約90米。許多重型工廠分佈在河谷上,包括煉焦、鍊鋼、電力、玻璃、煉鋅、硫酸、化肥等工廠,還有石灰窯爐。

事件以後


事件發生以後,雖然有關部門立即進行了調查,但一時不能確證致害物質。有人認為是氟化物,有人認為是硫的氧化物,其說不一。以後,又對當地排入大氣的各種氣體和煙霧進行了研究分析,排除了氟化物致毒的可能性,認為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氣體和三氧化硫煙霧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質。據推測,事件發生時工廠排出有害氣體在近地表層積累。據費克特博士在1931年對這一事件所寫的報告,推測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濃度約為25~100毫克/立方米(9~37微克)。空氣中存在的氧化氮和金屬氧化物微粒等污染物會加速二氧化硫向三氧化硫轉化,加劇對人體的刺激作用。而且一般認為是具有生理惰性的煙霧,通過把刺激性氣體帶進肺部深處,也起了一定的致病作用。

事件分析


在馬斯河谷煙霧事件中,地形和氣候扮演了重要角色。從地形上看,該地區是一狹窄的盆地;氣候反常出現的持續逆溫和大霧,使得工業排放的污染物在河谷地區的大氣中積累到有毒級的濃度。該地區過去有過類似的氣候反常變化,但為時都很短,後果不嚴重。如1911年的發病情況下這次相似,但沒有造成死亡。值得注意的是,馬斯河谷事件發生后的第二年即有人指出:“如果這一現象在倫敦發生,倫敦公務局可能要對3200人的突然死亡負責”。這話不幸言中。22年後,倫敦果然發生了4000人死亡的嚴重煙霧事件。這也說明造成以後各次煙霧事件的某些因素是具有共同性的。
這次事件曾轟動一時,雖然日後類似這樣的煙霧污染事件在世界很多地方都發生過,但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卻是20世紀最早記錄下的大氣污染慘案。

發生原因


事件發生以後,雖然有關部門立即進行了調查,但一時不能確證致害物質,後來又對當地排入大氣的各種氣體和煙霧進行了研究分析,排除了氟化物致毒的可能性,認為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氣體和三氧化硫煙霧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質。此外,空氣中存在的氧化氮和金屬氧化物微粒等污染物也會加速二氧化硫向三氧化硫轉化,加劇對人體的刺激作用。而且具有生理惰性的煙霧,通過把刺激性氣體帶進肺部深處,也起了一定的致病作用。

處理措施


比利時出台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1、立法先行。出台《反對大氣污染法》等法律法規,強化大氣污染防治要求。2、優化發展方式。提高環保標準,淘汰落後企業,採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等服務業。3、發展綠色公共交通。後期,面對日益突出的機動車污染,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並要求其加裝顆粒物過濾裝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2008年比利時的PM2.5年均濃度僅為19.4微克/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