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擴散

文化擴散

文化擴散是指思想觀念、經驗技藝和其他文化特質從一個社會傳到另一個社會,從一地傳到另一地的過程,又稱文化傳播,是基本的文化過程之一。

由來


文化擴散是指思想觀念、經驗技藝和其他文化特質的互傳,又稱文化傳播,是基本的文化過程之一。文化擴散具有強烈的地理意義。擴散(diffusion)是一個物理術語,它指的是粒子從原地向鄰域空間無規則運動的總體過程。地理擴散表現出多種形式,包括擴展,它使文化影響的範圍越來越大,對人類文化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種文化要在起源地之外的地方存在和發展,一方面必須能夠適應該地社會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必須與該地的傳統文化融合。所以文化擴散是一種空間的相互作用,帶有明顯的地理性,一向為地理學家所重視。一般地講,擴展受距離和時間的影響,離源地越遠,文化被接受的可能性越小。隨時間變長,革新物影響範圍變大。文化中心的遷移,使源地發生“空心化”。文化區除歷史上的文化區以外,現世的文化區都是該文化在時間擴散過程中的現實表現。現世的文化區,有的在擴大,有的在縮小。因此,只有了解文化的時間過程,才能深入認識文化區的空間特性,也就是說,文化的空間現象的研究應與空間過程相結合。
關於文化的空間擴散,瑞典著名地理學家T.哈格斯特朗(Torsten Hgerstrand)對文化的擴散過程做過深入研究,並為其理論和分類打下良好基礎。文化擴散可以分為兩類,即擴展擴散(expansion diffusion)和遷移擴散(relocation diffusion)。

文化擴散


由於移民、貿易、軍事侵略和抵抗以及國家的分合等原因,文化在一地不斷地輸入和輸出,引起該地文化的轉換。埃及在歷史上成為文化轉換最多的地區之一,這同它地處歐、亞、非水陸交通要衝有一定的關係。交通上的十字路口往往是文化交流的關鍵地段。如西南亞是從印度西北部到地中海東部的必由之路,中國的甘肅走廊則曾是從歐洲、西亞、中亞和印度通往東亞的交通要道,這些地方在歷史上是移民、通商和戰爭最頻繁的地區,經歷了許多複雜紛繁的文化交流。到了近代,海洋成了世界移民和商業往來的通道,新大陸接受了歐洲、非洲和亞洲的大量移民,在移民把歐洲文化傳播到美洲的同時,吸收了非洲黑人文化和印第安人文化,經過文化的一體化過程,形成了今日的美國文化和拉丁美洲文化,取代了原有的印第安文化。

研究


C.O.索爾於1952年發表的《農業的起源與傳播》引起許多學科的重視。T.哈格斯特朗在1953年發表的《作為一種空間過程的革新傳播》中提出“革新波”的概念,把文化擴散過程比做海浪的運動,並引入數學方法定量研究文化擴散。

分類


擴展擴散

在一個核心地區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觀念或新創造逐步向外擴散,使得接受這種文化的人和出現的地區越來越多。如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在 7世紀以來從其源地阿拉伯半島擴大到埃及、北非和中東,後來甚至到中亞、印度以及東南亞,擴大了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的分佈範圍。擴展擴散又可進一步分成傳染擴散、等級擴散和刺激擴散。傳染擴散如同疾病傳播那樣不分等級地傳播給每一個地區社會所有接觸者;等級擴散是從最先接受的某一階層傳播到另一社會階層的人,或者通過中心地系統(見中心地學說)從某一級城市向次一級城鎮傳播,或按相反的等級序列傳播;刺激擴散是指接受者受新文化啟發創造出新的文化。擴展擴散又可分為三種:(1)傳染擴散。它是指一種文化現象通過已經接受它的人,傳給正在考慮接受它的人的擴散過程。(2)等級擴散。它是指一種文化現象在不同劃分標準的空間等級中,由高至低或者由低至高的擴散過程。(3)刺激擴散。它是指一種文化現象由一地傳到它地后,保留了思想實質而摒棄了具體形式的擴散過程。遷移擴散是指一種文化事物或現象以人為載體,從一地長距離帶到另一地的擴散過程,這種擴散方式有可能創造新的分佈區。

遷移擴散

即通過個人或群體的遷移活動,把新觀念或新工藝帶到新的地區。這種擴散作用不僅傳播距離遠,而且同原文化區之間有很大間隔。如基督教通過歐洲移民而傳到美洲。
文化的擴散作用隨著與源地的距離的增加和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減弱,呈現時間一距離衰減現象。新文化向外擴散有時尚未達到隨時間一距離衰減規律而中止的程度,也會受其他作用的影響而停止。例如邊界對文化擴散起到屏障作用。邊界在阻止文化擴散通過時,起到吸收屏障作用;有選擇地讓部分文化擴散通過,則起到可滲透屏障作用。一個地方接受新文化的人數隨時間延續有明顯的變化。開始人數不多,人數的增加也比較緩慢,中間階段接受的人數迅速增加,末期接受的人數增加速度減慢,逐漸達到飽和而不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