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令箭
雷州半島年例敬拜祭祀神靈的一種儺技活動
穿令箭又稱穿腮,是元宵節期間,廣東湛江各地鄉村巡遊表演的一項傳統民俗絕技。令箭拔出,表演者的臉看不見洞口和流血的痕迹,令人驚嘆。
穿令,也稱穿令箭,是雷州半島流傳已久的一種年例敬拜祭祀神靈的一種儺技活動,具有驚險、神秘色彩。以雷州市北和鎮洋家村與麻章舊縣村的穿令箭習俗最具代表性。表演時,“神童”先用一支銀令穿舌,再用一支大鐵令穿腮,然後在全村進行巡遊表演。表演結束后才拔除銀令和鐵令,拔出時,穿透部位竟無血無痕。穿令習俗是儺俗、巫俗、崇龍俗、崇雷俗相結合的產物。穿令時所用的“令箸”還可作為“龍鬚”的象徵物,從而包含了祭龍內容。
穿令箭。就是在年例游神時,把一支4-5斤重的大鐵針從人體的每個部位穿過。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嘴兩傍穿過。有的穿三支4-5斤重的大鐵針。但只能是男性,從幾歲、十幾、二十九、三十幾、至六十歲的男人都有穿令箭的。
神奇的是,他們穿令箭時不痛,不流血,游神完了時,把令箭撥出來,用些香灰擦在穿令箭的傷口上,傷口立刻完好如初,和平常人一樣了。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亦稱“上元節”、“元夕節”。相傳起源於西漢,盛於唐宋,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古代“夜”同“宵”,正月稱元月,正月十五晚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夜,故這一夜叫元宵。古往今來元宵節都十分隆重,各地均有“正月十五鬧元宵”的活動。湛江地區的鬧元宵,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內容和形式,也有自身的地域習俗和特色。清朝《遂溪縣誌》有載:“上元張燈結綵,舞獅子象雜劇遊戲,作‘火樹’放花炮煙火,打鞦韆,猜燈謎,士庶歡游達旦,日慶元宵。”湛江慶元宵活動一般包括:吃湯圓、入社分豬肉、食大餐、游神、巡遊、開燈、舞龍舞獅、放煙花炮竹、過花橋、爬花塔、看泥塑、游飄色、演大戲、體育賽等,形式豐富多彩,場面熱鬧非凡。此外,湛江的一些地區流傳著獨特的、非一般人所能的絕招絕技表演。這些超群絕活,藏於鄉野,表演者其貌不揚,平時刻苦練習,不顯山不露水,元宵節則大顯身手,成為鬧元宵的重頭戲,也是湛江慶元宵的一大奇觀。
穿令箭又叫穿腮、穿面頰,是元宵節期間,湛江各地鄉村巡遊表演的一項絕技。令箭用金屬特製,有銅、鐵、銀、不鏽鋼等各種材質的。結構實心,上粗下細,尾部呈針狀,長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表演者用令箭由一邊臉頰穿進口腔,再從另一邊臉頰穿出,用手扶著外露部分,讓人們抬著遊行,行程有的數公里,時間兩三個小時,自始至終神態自然。令箭拔出,表演者的臉頰看不見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迹,令人驚嘆。也有穿耳、穿舌一類難度高的表演
民間習俗,表演出遊前三天,先將令箭打磨清洗,然後恭敬地放入廟宇封令;取令要鄭重其事,香燭拜祭。表演者要沐浴凈身,有的還齋戒吃素三天。穿令箭出遊,顯示有神靈庇佑,平安保障,能逢凶化吉,故表演者大多數不講報酬,過去一般獎勵花生油1.5公斤,豬肉2.5公斤。表演極其講究,令箭入面頰的部位要準確,拔箭要注意手法,容不得半點馬虎。民間傳說最長的令箭,是解放前在調羅村表演的一支令箭,表演者面部入箭,外露部分長達3米多,需三個人用叉頂著令箭遊行,轟動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