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劇場史
中國古代劇場史
關於我國古代劇場的研究,長期以來,大抵見於散篇文章,且數量很少,此外,中外學人的戲曲史著作中也常有論及(或偶有論及),但往往只是涉及某個時代、某個方面。30年代出版了周貽白先生的《中國劇場史》,有首創之功,惟因限於種種條件,對古代劇場樣式的演化和變遷的敘述,所缺方面殊多。建國以來,隨著對戲曲文物的重視,各地古戲台陸續發現,尤其是在山西、陝西一帶保存的金元戲台吸引了不少專業工作者去研究,產生過不少論文,也有很多探討,或可認為是數十年來最為集中的一次“古代劇場研究熱潮”。這也是客觀上為產生比較全面、豐富的中國劇場史著作創造了一種條件。果然,廖奔同志的《中國古代劇場史》“應運而生”。作者從80年代起就研究古代劇場史,多有積累和心得。這本著作正是他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從它的內容看來,確實可稱是迄今最為全面而系統地論述古代劇場史的專著。本書主旨在於論述劇場形制的變遷史,就必需大量引用材料,作者既掌握、運用了大量文獻資料,也掌握和大量運用了大量文物資料(在這方面作者作了諸多的實地考察),並搜集了160多幅圖片,還附有多種調查統計表格,這就使本書呈現出材料十分豐富的特點。作者自己說:由於我國古代劇場史的研究所能依據的資料既零散又斷續,需要綜合梳理,“因此,本書在筆法上只得以考證為主,目的在於說明問題”。但實際上作者是把大量材料組織在歷史的發展框架中,條分縷析,考論相兼,而發展脈絡自見。我的總體印象是:材料多廣而不顯臃腫,徵引詳盡而未覺繁瑣,卻更助論述的堅實。這也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的長處。
廖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原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研究員、教授、博導,著名學者,出版《中國戲曲發展史》、《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中國古代劇場史》等著作20餘種,主編《中華藝術通史o宋代卷》、"驀然回首叢書"等數十種,發表論文、散文、雜文、詩歌、劇本、詞賦600餘篇(首)。先後獲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圖書獎、田漢戲劇理論獎等獎項。
序言
第一章 劇場沿革
第一節 無劇場意識期
第二節 正式劇場的成立及其發展
第三節 中國劇場形式的隨意性
第二章 戲台沿革
第一節 溯源
第二節 露台
第三節 舞亭類建築
第四節 從單純的“亭”到區分前後台
第五節 明清戲台式樣
第三章 漢魏場地
第一節 廳堂式演出
第二節 殿庭式演出
第三節 廣場式演出
第四章 晉唐場地
第一節 六朝寺院百戲
第二節 唐代戲場
第三節 唐代劇場設施
笫五章 勾欄演劇
第一節 稱謂
第二節 歷時
第三節 地域
第四節 規模
第五節 構造
第六節 內容
第七節 經營
第八節 安排
第六章 堂會演劇
第一節 歷代堂會演劇述例
第二節 演出場所
第三節 演出俗規
第四節 戲價與封賞
第七章 茶園演劇
第一節 酒樓演唱
第二節 酒館演劇
第三節 清代酒館戲園
第四節 酒館戲園的構造和經營
第五節 酒館向茶園劇場的過渡
第六節 茶園分佈
第七節 茶園構造
第八節 茶園經營
第九節 茶園演出
第十節 茶園觀眾
第八章 神廟演劇
第一節 淵源
第二節 神廟結構
第三節 神廟劇場
第四節 廟戲演出
第五節 廟戲環境
第六節 神廟經濟
第七節 廟戲觀眾
第九章 宮廷劇場
第一節 歷代宮廷演出場所
第二節 南京御勾欄
第三節 清宮戲台
第四節 清宮戲台的設備(一)
第五節 清宮戲台的設備(二)
第六節 大戲台演出
第七節 意義
第十章 其他劇場
第一節 臨時戲台
第二節 船上戲台
第三節 水畔戲台
第四節 會館戲台
第五節 隨處演出
第十一章 近代變遷
第一節 晚清劇場的改造
第二節 新式舞台的出現
第十二章 中外劇場比較
第一節 中西比較
第二節 中日比較
插圖日錄
表格日錄
參考文獻
重版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