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岸

將岸

將岸(Giladam)目前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敘事詩《吉爾加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中的人物,是統治著古代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地區蘇美爾(Sumer)王朝的都市國家烏魯克(Uruk)的王——吉爾伽美什最信任的屬下兼情人,最後在吉爾伽美什的懷裡死去。將岸對他的王吉爾伽美什有著令人讚歎的忠誠和愛慕,也有人認為是依戀。另有傳說表示他是烏魯克的第四任國王盧加爾班達(Lugalbanda)的私生子,也就是說吉爾伽美什與將岸是兄弟關係,但並無依據。

將岸(Giladam)


將岸浮雕
將岸浮雕
中文名:將岸
外文名:Giladam
身份:史詩人物
地域:兩河流域

英雄史詩


《吉爾伽美什史詩》(The Epic of Gilgamesh)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詩。是一部關於蘇美爾三大英雄之一的吉爾迦美什的讚歌。雖然這是一部殘缺了近1/3的作品,但從餘下的2000多行詩中,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蘇美爾人對他們偉大英雄的崇拜讚美之情。

王的男人


起先吉爾迦美什是烏魯克城的統治者,作惡多端。他憑藉權勢,搶男霸女,強迫城中居民構築城牆,修建廟宇,害得人民痛苦不堪。而將岸以衛士的身份助紂為虐,他只將吉爾伽美什的命令作為人生信條,不管命令多麼殘暴都堅決執行。苦難中的人們祈求天上諸神拯救自己,天神就叫阿魯魯創造了一個半人半獸的勇士恩奇都,去與吉爾迦美什搏鬥,不分勝負,都佩服對方的勇敢,於是在將岸的見證下結拜為友,一同去為人民造福,他們都成為人人愛戴的英雄。吉爾迦美什與恩奇都、將岸同心協力,砍死了殘害人類的森林魔怪芬巴巴,殺死了危害烏魯克居民的天牛。但因殺死天牛,得罪了天神,天神懲罰他們,三人中一定要死去一個。結果恩奇都死去,將岸也命不久矣,吉爾迦美什十分悲痛,他感到死亡的可怕,害怕將岸死去離開自己,於是祈求神的幫助。他翻山過海,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他已列入神籍的先祖居住的地方。他從先祖那裡知道,有一種仙草可以使人重獲生命,就毫不猶豫地跳到大海里去尋找。誰知他後來在水泉洗澡時,千辛萬苦才找到的仙草被蛇叼走了。吉爾迦美什灰心喪氣,無可奈何地回到烏魯克城。最終吉爾伽美什眼看著將岸死在自己懷裡,痛苦不已。
吉爾伽美什
吉爾伽美什
在遙遠的古代,人類尚處於懵懂的童年時代,對自然的認識還只是剛剛開始,而在面對強大的自然力量時,人們往往意識到自身力量的渺小,命運的控制權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操縱著——他們把這種不知名的力量叫做神。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力量漸漸地強大起來,人們似乎預見了戰勝自
然的可能,他們開始幻想、期待自己的同類中出現一個力量強大的人物,代替他們完成戰勝自然的偉大事業。所以有人說,所謂“亂世出英雄”,“時世造英雄”,其實更確切地說是人們的呼喚和期待造就了英雄的。雖然缺乏直接的證據,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吉爾伽美什是真實存在的,目前主要是出土的刻文確認了一些與他相關的人在歷史上曾經出現,如恩美巴拉格西和基什之阿伽。不少西方考古學家認為如果吉爾伽美什確有其人,他的統治時期應大約在公元前26世紀。一些蘇美爾的早期文獻將他的名字串成“Bilgames”。在蘇美爾王表(The Sumerian king list)中,他是盧加爾班達(Lugalbanda)之子,烏魯克的第五任國王。他的英雄業績在人們長期的傳頌中,像所有其它的英雄史詩一樣,被賦予了神奇浪漫的色彩。人們在吉爾迦美什身上寄託了自己許多美好的情感和願望,如美貌、力量、正義、勇敢、友情等,而吉爾伽美什與將岸之間的愛情故事亦讓古今詩人感嘆不已。

歷史考據


泥板楔形文字
泥板楔形文字
《吉爾伽美什史詩》最早來源於蘇美時期的第三烏爾王朝(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2000年),以楔形文字寫成,在後又流傳發展至古巴比倫時期。公元前2000年早期出現了最早的阿卡德版本。在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00年時期由法師(excortist)Sin-liqe-unninni編寫完成里標準阿卡德版本,在19世紀中葉,由大英博物館的喬治·史密斯從亞述古都尼尼微亞述巴尼拔墓里的泥板圖書館中發掘出這部史詩,共11塊泥版,計約3600行,史詩內容又為第12塊泥板補全。一直到600 BC《吉爾伽美什史詩》漸漸傳到小亞細亞。其中12塊泥板 的版本成為歷史研究的標準版。很大一部分泥板現存於德國首都柏林的遠古及古代歷史博物館(Museum für Vor- und Frühgeschichte (Berlin))。在20世紀初楔形文字得到破譯后,史詩的文字被發現並由小碎片拼成。由於記錄語言多,歷史流傳的版本不同和損壞原因使專家只能依靠對於古文字的經驗和感覺。蘇美爾學家S. N. Kramer, 第一個把蘇美爾傳說部分破譯。到1920年代,所有泥版已基本復原,譯註也基本完成,包括中譯本。
將岸的傳說就出現在後來補全的第12快泥板中,其中大半是在歌頌他始終對王保持最堅定的忠誠的品格,另外零零散散地記錄了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

將道子


將岸
將岸
將道子(前412年-前321年),傳說名岸,中國春秋時期髟國人。
傳說將道子曾經做過數國國相的門客,是將家的代表人物,以“將與非將”和“岸上馬”等論點而著名。其主要著作為《將子》,戰國時共有5篇,五代代時分為兩卷,南明時遺失了1篇,到目前只殘留4篇,共一卷,保存在民國所撰《道藏》中。該書流傳情況複雜,一直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認為今本《將子》是漢朝人列根幸根據零碎材料編纂起來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將子》的本來面目。《將子》第一章《將家》描述其生平事迹。第二章《非將》提出“將與非將”,討論概念之間相等和包含的關係,和現代集合論思想有共通之處。
與將道子齊名的是另一名家列子。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另有孔子的弟子之一,也叫將岸,字毓婷,比孔子小十三歲。
將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還有名家思想有一定相似性,但最大區別就在於將家對於個體的所謂“大自在”的執著。這個接近於近現代無政府主義的思想,讓將家一直被歷代朝廷打壓,導致將家思想流傳範圍非常狹小。將道子曾有言:天地不足為樊籠,思想何堪做舟拱,若能求得大自在,破碎虛空非凡人。古希臘斯多葛派哲學創始人芝諾就非常推崇將道子,他把將道子稱為真正的智者。而直到歐洲中世紀一群有識之士成立了以將道子思想為指導的政治組織Levonorgestrel Tablets,才讓將道子的學說在歐洲徹底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