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85

中型坦克

T-34/85是蘇聯二戰中於1943年在T-34中型坦克徠基礎上升級火力改進而來的一種著名坦克,它是在T-34/76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新型坦克。作為戰爭後期蘇聯的主力坦克型號,在火力和裝甲方面超過T-34/76。

T-34/85同豹式相比,火力和裝甲雖不及,但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全重低於豹式,整體作戰能力壓倒了德國坦克,達到了T-34系列的最佳程度。

概述


二戰期間,蘇聯為應對出現在戰場上的德國新式坦克——虎和黑豹,在T-34/76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新型坦克。作為戰爭後期蘇聯的主力坦克型號,在火力和裝甲方面超過T-34/76,同黑豹相比,火力和裝甲雖不及,但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全重低於豹式,整體作戰能力壓倒了德國坦克,達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T-34/85總產量(包括戰後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許可生產的)超過35000輛。二戰後,出口多國,廣泛介入世界各地的戰爭與衝突。1954年中國決定仿製生產T-34-85坦克,並計劃1958年投產,並將其命名為58式中型坦克。中國版的T-34-85和蘇聯原版的存在著一些差異,主要集中在炮塔和行走部分。

改進歷史


研發

T-34/85
T-34/85
1943年5月,GKO(蘇聯國防委員會)發布了研製坦克及自行火炮用85mm火炮的命令。7月中已經有一輛樣車完成工廠測試。8月初,全國性測試,參選的S-31,D-5其實都沒有通過,蘇聯紅軍因為D-5問題最少,快速改進潛力最大,選中了它,作為SU-85,IS的火炮。1943年12月又一輪測試,三種85mm火炮參加,分別是中央火炮設計局的S-53(炮塔座圈1420mm), S-50(1600mm)和第92工廠提供的LB-85(1600mm)。其實都沒有通過測試,但S-53最有潛力被選中。1944年1月,軍方認可了S-53火炮,但是S-53仍需要改進。在測試並修正了S-53制退系統的重大問題,以及持續改良,最終改型以ZiS-S-53的名稱於1944年10月28日批量生產。這種S-53火炮的替代品可能實際於1944年夏季在183廠投入生產。在1944-45年間,總共生產了11,518門S-53火炮和14,265門ZiS-S-53火炮,其中一部分ZIS-S-53被安裝在T-44上。
原計劃將S-53火炮安裝在標準的T-34六角炮塔(座圈直徑1420mm)中。然而炮塔太擁擠了,兩個乘員無法有效操作武器。顯然需要一種新炮塔。112廠,183廠各自設計一種炮塔。這些設計都基於,但不是抄襲T-43的炮塔。第一個準備好炮塔的是112廠,但安裝在這種炮塔的火炮俯仰角不能滿足要求,要繼續修改設計。在此期間決定裝備D-5T作為暫時解決辦法。雖然計劃到1943年年底為止,生產100個炮塔,但事實上,新炮塔直到1944年1月才量產。112廠的炮塔經過修改,2月開始安裝S-53。S-53可以沒有任何問題地安裝在183廠的炮塔上,於3月開始生產。174廠6月投入生產。

型號識別


對T-34/85的區分,有按照火炮的不同,將112廠44年初生產,裝備D-5T的稱為1943年型,後來各廠大量生產,裝備ZiS-S-53的稱為1944年型。所謂43,44,45年型只不過是事後的一種描述,用工廠+ABCD類炮塔+炮+年份基本可以區分95%的T-34/85。

生產

T-34/85在蘇聯批量生產的時間是1944~1946年,隨後被T-54取代。在獲得了T-34/85生產許可后,捷克斯洛伐克在1952~1958年間生產了3185輛,波蘭在1953~1955年間生產了1980輛。

改進

T-34/85動畫圖
T-34/85動畫圖
T-34/85投產後,改進工作也在持續進行。在T-34/100之前,還有一個試驗型號,183廠研發的T-34/85M。車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75mm,駕駛員艙蓋厚度達到90mm,從外觀上看,與T-34/85最大的區別在於車體後部結構,排氣管所在位置類似於BT系列坦克。T-34/85M只生產了幾輛試驗原型,便沒有了後文。
戰後,50年代末,蘇聯對T-34/85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造,改型一般被稱為T-34/85 1960年型。為改善夜間行駛條件,安裝了一部FG-100紅外裝置(頭燈被移至車體右側)。電台更換為10RT-26E。發動機艙安裝了兩部VTI-3空氣濾清器,發動機加溫裝置(便於冬季啟動發動機),更大功率的發電機。最重要的是換裝了V-2-34M型發動機。
60年代末,T-34/85又進行了一次改進,所有觀察設備加裝紅外裝置,電台更換為R-123型,加裝潛渡設備,使用了T-54的發動機、負重輪,被稱為T-34/85 1969年型。

參戰歷史


二戰

T-34/85
T-34/85
T-34/85於1944年3~4月間的烏曼—博托沙尼戰役首次投入使用,6月起的白俄羅斯戰役開始大量使用。該車的最有名戰鬥當數奧格萊德伏擊戰。據STEVEN ZALOGA的一書,當時有數輛T-34參與消滅虎王的行動。俄國的《The Royal Opponent》一文也表明當時奧斯金的指揮官也用坦克在場監督,很明顯參戰了而且雷蓋特並未在此戰中身亡而是被撤職。而且被繳獲的虎王會出現和重坦克營命名規則不同的502號編號,令人懷疑是蘇聯為了鼓舞士氣而塗改了編號俄國人說德軍重坦營沒有002編號,實際上501營的營部三輛確是001-003。三輛虎王的編號是502,234,102。後來查考發現儘管T-34是從虎王的側面伏擊,502的右側面並無彈孔,102則留下照片明顯的是陷進了泥里,也就是極可能這兩輛都是因故障和陷入泥不能行動被放棄。隨後各場戰役都十分活躍。

二戰後

朝鮮戰爭(1950-1953年,朝鮮,中國)
蘇伊士運河危機(1956年,埃及)
匈牙利起義(1956年,蘇聯,叛軍)
越南戰爭(1957至75年,北越)
豬灣事件(1961年,古巴軍隊
六日戰爭(1967年,埃及,敘利亞)
土耳其入侵塞普勒斯(1974年,塞普勒斯希族)
安哥拉內戰(1975-2002年,政府軍隊)
阿富汗內戰(1978-1992年,政府軍隊,聖戰者)
中越戰爭(1979年,越南,中國,其中中方T-34沒有參加戰鬥,只擔任了警戒任務)
黎巴嫩戰爭(1982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克羅埃西亞戰爭(1991-1995年,克羅埃西亞,南斯拉夫
T-34-85
T-34-85
波斯尼亞戰爭(1992-1995年,波斯尼亞塞族人)
烏克蘭內戰(2014年-今,“新俄羅斯”民兵)
烏克蘭內戰中,“新俄羅斯”民兵使用的兩輛T-34/85是世界上最後繼續參加實戰的二戰坦克。
第一輛被修復的坦克編號為237。據介紹,該坦克當時是由一對在集體農莊工作的父子捐款建造的。服役后,237號坦克參加了兩次雅西-基什尼奧夫、貝爾格萊德、布拉格等一系列戰役,為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解放和納粹德國的滅亡立下了不朽功勛。二戰歐洲戰場結束后,237號坦克被調往東線,參與了殲滅日本關東軍的“八月風暴”行動。該坦克在二戰結束后被放置於水泥基座上成為了一座城市紀念碑,當地宣布獨立后,經過一晝夜的維修后這輛放置了數十年的坦克再次行駛在了盧甘斯克街頭,並參加了5月9日的衛國戰爭紀念日。隨後這輛坦克參加了烏克蘭內戰,2014年7月被2輛政府軍的現代坦克追擊,在擊傷了其中一輛后被擊毀,全體車組成員奇迹倖存,僅受輕傷。
2015年2月,第二輛被修復的T-34/85出現在盧甘斯克街頭,戰術編號為135。該坦克此前同樣為街頭靜態展示的坦克,烏克蘭新聞網站稱之為“紀念碑上前線”。隨著戰爭的不斷消耗,不排除有更多二戰武器重新投入戰爭。

主要數據


T-34/85
T-34/85
車體長度/寬度/高度 6.10m/3.00m/2.72m
重量 32噸
乘員數 5人
發動機 V-2-34/V-2-34M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5km/h,越野30km/h
最大行程 公路400km,越野249km
耗油量(升/百公里)公路270
燃料載量 545升 270升附加油箱
最大爬坡仰角 30°
不可控側翻角 25°
涉水深度 1.3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寬度 2.5m
主要武器 85mm火炮,D-5T,倍徑51.5/ZIS-S-53,倍徑54.6,
備彈 56/60發,火炮俯仰角 -5°~22°
徠輔助武器 2 X 7.62mm DTM機槍,備彈1920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