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

重點大學二級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是華南理工大學的二級學院。

電力學院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建國前的中山大學工學院的電機工程系。1952年華南工學院設電機工程系。1970年原廣東工學院電力系統專業併入華南工學院,組成電力系。1994年華南理工大學與廣東省電力工業局“聯合共建”成立電力學院。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3個教學系,開設3個本科專業;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2個“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2個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有教職工135人,在校本科學生1712人,碩士生研究生1141人,博士生研究生135人,博士后在站研究人員19人。

歷史沿革


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
1934年,中山大學工學院設電機工程系。
1952年11月,以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嶺南大學工程方面的系科、廣東工業專科學校工科為基礎,會同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武漢交通學院、武昌中華大學等院校中與工科相關的專業組建華南工學院。華南工學院設電機工程系,開設發電廠電網及配電系統專業、發電站變電所電機專修科。
1953年,全國院校調整,調到華中工學院。
1958年,華南工學院復辦電機專業。
1970年,廣東高校進行調整,廣東工學院電力系統專業併入華南工學院,與電工學科合併成立電力系。
1972年,成立電力與造船系,電力方面設電機電器、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工業企業電氣化三個專業。
1975年,電力與造船系分立為造船系和電力系,電力系保留了三個專業,造船系籌建熱能動力專業。
1985年,熱能動力專業開始招生。
1994年6月,電力系與造船系合併成立能源交通學院。同年12月,經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廣東省政府批准,華南理工大學與廣東省電力工業局聯合共建成立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由電力系、造船系的熱能動力專業和廣東省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成,首創高校與地方政府企業聯合共建的辦學模式。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3個教學系,開設3個本科專業。
電力工程系、電力電子工程系、動力工程系
本科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能源與動力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

學科體系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有2個“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2個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能源動力、電氣工程
“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師資隊伍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職工135人,其中專任教師101人,教授和研究員45人,副教授等副高職稱40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優青等高層次人才,還有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對象、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培養人選以及“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和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廣東省“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專職)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陸繼東、張波
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陸繼東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蔡傑進、郝艷捧
南粵優秀教師郝艷捧、馬曉茜、丘東元
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培養人選甘雲華、郝艷捧
廣東省“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青年拔尖人才姚順春
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戴棟、甘雲華、姚順春
“珠江學者”特聘教授余濤
“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陸繼、王鋼、姚順春

人才培養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辦公大樓、宏生科技大樓和電力實驗樓,共計12000多平方米;有大型實驗儀器設備8242台,固定資產總值超億元;有電氣信息及控制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新能源微電網、高電壓環境氣候多功能實驗和智能能源網動態物理模擬等19個教學科研實驗室;有1門國家級特色專業。
國家級特色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擁有8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台。
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科研平台一覽表
名稱級別
風電控制與併網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共建
廣東省綠色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省級
廣東省能源高效清潔利用重點實驗室省級
廣東省智能能源網微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
廣東省電力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省級
廣東省能源高效低污染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
廣東省風電控制併網工程實驗室省級
能源高效清潔利用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省級

科研成就

2012年至2017年,學院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智能電網聯合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交流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1項、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62項,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9項。承擔國家863計劃子項目和國家973項目子課題11項。發表科研論文1072篇,其中SCI論文251篇,EI論文612篇,CPCI-S論文209篇。教師申請專利總數超過1000項,獲得專利授權693項,其中發明專利255項。多位教師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教育部和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等獎項。
電力學院2013年至2018年所獲得的重要科研獎勵一覽表
序號獎勵類別獲獎等級項目名稱獲獎年度主要完成人
1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高效低耗流化床燃煤工業設備關鍵技術及應用2013陸繼東(4)
2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冶金特種大功率電源系統關鍵技術與裝備及其應用2014張波(2)
3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特大型交直流電網技術創新及其在國家西電東送中的應用2017蔡澤祥(9)
4中國專利優秀獎優秀獎一種LED集中式直流供電系統及其運行方法2016
張波(1)
肖文勛(3)
丘東元(4)
5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安全長壽命電能變換技術及在高可靠性電源中應用2015
張波(1)
丘東元(2)
肖文勛(3)
杜貴平(5)
6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三等獎火電廠SCR煙氣脫硝系統安全經濟運行關鍵技術問題研究2013姚順春(6)
7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類)二等獎面向嚴酷應用環境的大功率高性能特種電源及其智能控制技術2014杜貴平(5)
8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類)一等獎基於情景感知的視頻編解碼與傳輸控制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2014張勰(5)
9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二等獎大型電袋複合除塵器安全、高效及經濟運行特性的研究與工業應用2015
樓波(2)
龍新峰(3)
10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二等獎輸電線路故障在線監測預警技術研究及應用2015
李立浧(3)
陽林(6)
郝艷捧(10)
11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二等獎併網機組深度調峰節能分析與在線優化控制技術研究2015廖艷芬(7)
12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三等獎工業污泥在燃煤電站中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置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2015馬曉茜(2)
13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三等獎高壓直流輸電控制保護功能邏輯優化研究與維護工具研製2015蔡澤祥(6)
14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動力用煤降損與環境污染治理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2017馬曉茜(3)余昭勝(15)
15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50MW級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研究及工程示範2017廖艷芬(8)
16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大規模直流輸電饋入廣東電網穩定運行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2017管霖(5)
17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含儲能和多類型電源的萬千瓦級孤立海島微電網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2017郭紅霞(5)
18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大規模直流輸電饋入廣東電網穩定運行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2017管霖(2)
19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長壽命高可靠LED照明驅動電源及系統關鍵技術2016
張波(1)
丘東元(2)
肖文勛(3)
杜貴平(5)
20廣州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城市垃圾焚燒鍋爐安全防腐技術研究2015
馬曉茜(3)
廖艷芬(5)
余昭勝(9)

校園環境


校園活動

據2021年5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舉辦有清明祭先烈活動、迎新晚會、志願服務活動、紅色之路遊園會、籃球賽、演講比賽、團輔活動、答辯大賽、乒乓球團體賽等各類學生活動。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丁勇
院長唐文虎
副院長楊向宇、廖艷芬、荊朝霞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許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