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水,讀音lǎo shuǐ,漢語詞語,指雨後的積水。
味甘,性平,無毒。
宜用來煎補脾胃和去濕熱的葯。
李時珍說:過去
張仲景治療受了風寒邪后體內瘀血鬱積日久而致的瘀熱、膚色發黃,常用潦水煎煮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取潦水味薄而不會助長濕氣發熱的特點。
《墨子·非樂上》:“今王公大人,雖無造為樂器,以為事乎國家,非直掊潦水拆壤垣而為之也。”唐 王勃 《
滕王閣序》:“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清 金人瑞 《秋雨甚田且壞》詩:“幸入聖人新世界,如何潦水壞田疇。”
李時珍在該葯釋名項下曰:“降注雨水謂之潦,又淫雨為潦。”考潦水一詞,《
辭源》釋其有積水之義。降注雨水和
淫雨是指大而多的雨水。由此可見,潦水就是在大而多的雨水中所取的積水。關於潦水的出處,李時珍在該葯發明項下轉引
金代醫家成無己曰:“
仲景治傷寒瘀熱在里,身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煎用潦水者,取其味薄則不助
濕氣。”考此一段,是引自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卷五。可見潦水一葯,在前人著述中已有藥用記載,並非首出於《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