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認識論的結果 展開
- 哲學分支學科
- 張東蓀創作哲學作品
認識論
哲學分支學科
認識論(epistemology)即個體的知識觀,長久以來一直是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在心理學領域中對認識論所進行的研究相對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亞傑。
縱觀個人認識論研究的歷史,對該領域研究中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是從發展的視角來探討個人認識論的發展過程[3,4]。這些研究植根於傳統的認知發展研究,旨在揭示個人認識論發展的階段和順序,並提出相應的發展模型。
1.智力與道德的發展圖式(Scheme of intellectualand ethnical development)
一般情況下,個體對知識所持的觀點首先是二元主義的,其特徵是對世界持一種二元主義的、絕對的、非此即彼的觀念。然後發展到多元主義,開始承認觀點多樣性和不確定性,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確觀點。從多元主義發展到相對主義,其認知方面的特徵是承認有些觀點比另一些觀點更好。最高的階段是相對主義的契約階段,個體在分析事物時,具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他們既能堅持約定俗成的立場,又能靈活做出調整,能夠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生並不多見。
2.女性的知識獲得方式(Woman’s way of knowing)
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興起了女權主義心理學,對父權制社會下主流心理學中所表現出來的傳統的男性中心主義的價值標準進行了批評。在這一背景下, Belenky等人對William Perry的理論進行了質疑,因為他的結論是從男性大學生被試中得出的。同時,在Perry研究的基礎上, Belenky等人以135名來自各個領域的女性為被試,運用半結構訪談研究方法進行研究,並提出了女性知識獲得方式的發展圖式。她們認為女性的知識獲得方式以知識與真理的來源為基礎,且與自我概念交織在一起,其發展過程與Perry的圖式並不吻合,而是包括了5種認知立場(position),它們分別是:沉默立場(silence),在該立場中,女性是一個被動的、沒有聲音的存在
者,完全聽從外部的權威。接受知識立場(receivedknowledge):個體持一種非此即彼的思想,認為每個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主觀知識立場(subjectiveknowledge),認為真理的源泉來自於自我,知識是主觀的,主觀知識的獲得以直覺思維為基礎。程序知識立場(procedural knowledge),該立場中的女性認為知識的獲得並不依賴於直覺,而是需要進行客觀、系 統 的 思 維。建 構 知 識 立 場(constructedknowledge),認為知識和真理是情境性的,個體是知識建構的參與者,同時也可以對知識加以建構和重構。
3.認 識 論 反 思 模 型(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 model)
Baxter Magolda對與性別相關的個人認識論問題感興趣。他選擇了同等數量的男女被試,以開放式訪談的方式,進行長達5年的縱向研究並提出了認識論的反思模型。這一模型包括四種完全不同的認識論設(assumption),分別是絕對的認知者(absolute knower)將知識看作是確定的,相信權威知道所有的答案。過渡期的認知者(transitional knower)發現權威並不能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開始接受知識的不確定性。獨立的認知者(independent knower)開始質疑權威是知識的唯一來源,認為自己擁有的觀點同樣有效。情境的認知者(contextual knower)通過對情境證據的判斷來建構個人的觀點,認為專家也應該得到評價,知識是發展的,知識根據新的證據和新的情境而不斷重構。情境認知者在研究中並不多見,只有很少的人能達到這一水平。儘管男性與女性的整體發展模式是相似的,但Baxter Magolda認為,與性別相關的知識獲得方式可能出現在發展的早期階段然後便與認知情境相融合。男性更可能採取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知識 獲 得 的 方 式,女 性 更 多 采 取 個 體 間(inter-individualism)的知識獲得方式。
4.反思判斷模型(Reflective judgment model)
在William Perry的研究和Dewey對反思性思維研 究 的 基 礎 上, King 和 Kitchener 對 認 識 論 設 想(assumption)對推理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他們對被試從高中到成年進行了15年的長期訪談,著重探討
人們對結構不良領域的問題進行判斷時對知識獲得過程理解,並提出了認識論反思判斷模型。該模
型包括7個不同的階段(stage)並劃分為三種水平:前反思思維(pre-reflective thinking)包括階段1、 2
和3,認為知識是簡單的、確定的、絕對的,所有的問題都有一個正確的答案,而正確答案往往只有權
威才知道。准反思思維(quasi-reflective thinking),包括階段4和5,其特徵是開始承認知識獲得過程的
不確定性,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知識是相對的、情境的,其來源是個體的內部建構而不是
外部的權威。證據被視為知識獲得過程的關鍵部分,開始能夠將證據與認知的推理聯繫起來。反思思維
(reflective thinking),包括階段6和7,認為知識是積極建構的,必須在情境中加以理解,判斷需要進
行再評價。反思思維者能夠靈活的運用證據和推理來支持他們的判斷,對於重新評價和判斷自己的結
論持開放的態度。
5.論證推理模型(Argumentative reasoning model)
Kuhn在研究個體對日常生活中的結構不良問題進行論證推理的同時,還關注個體對知識獲得所持有的信念。她以三個大家都非常關注的社區問題為基礎,對四個年齡階段的被試進行訪談,並提出 了 三 種 類 型 的 認 識 論 信 念:絕 對 主 義 者(absolutist),將知識看成是確定的、絕對的,強調事實和專家是認識的基礎,對自己的信念有很高的確定性。多元主義者(multiplist),否認了專家的確定性,對於一般的專家開始產生懷疑,他們認為隨時間的變化,不應該與專家保持一致意見。多元主義立場的特徵是激進的主觀主義,在降低專家的價
值的同時,會強調情感和信念重於事實,在這一立場中,信念是個人擁有的,每一個個體都不相同,所有的觀點都是同樣合法的,自己的觀點可能與專家的觀點一樣合理。評價主義(evaluative)階段否定了知識的確定性,他們承認專家,認為自己的觀點沒有專家的觀點正確。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觀點是可以比較的、評價的。他們承認真理與相互衝突的觀念可以相互交換,真理可以被修改。
20世紀70年代, William Perry首先以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大學生的認識論信念進行了開創性研究,在此之後的幾十年中,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個體有關知識和知識獲得的信念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們將其統稱為個人認識論的研究[3]。儘管不同研究者對個人認識論的理解有所不同,採用的術語也有所差異,但他們所研究和強調的核心卻是一致的,即個體的知識觀,也即個體對知識和知識獲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關知識結構和知識本質的信念和有關知識來源和知識判斷的信念,以及這些信念在個體知識建構和知識獲得過程的調節和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