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蒿
唇形科藿香屬植物
芭蒿學名藿香,中醫可入葯,民間常用作調味料或直接食用。藿香[Agastache rugosa (Fisch.et Mey) Kuntze]別名排香草、土藿香、芭蒿、野蘇子等,在我國許多省區都有分佈,主要生於山坡、林緣、山溝溪流旁或灌木叢間,野生或半野生,為一種葯食兼用的植物,多用作配菜和燉菜調味。
芭蒿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0.5~1.5m,四棱形,粗達7~8mm,上部被極短的細毛,下部無毛,在上部具能育的分枝。葉心狀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4.5~11cm,寬3~6.5cm,向上漸小,先端尾狀長漸尖,基部心形,稀截形,邊緣具粗齒,紙質,上面橄欖綠色,近無毛,下面略淡,被微柔毛及點狀腺體;葉柄長1.5~3.5cm。輪傘花序多花,在主莖或側枝上組成頂生密集的圓筒形穗狀花序,穗狀花序長2.5~12cm,直徑1.8~2.5cm;花序基部的苞葉長不超過5mm,寬約1~2mm,披針狀線形,長漸尖,苞片形狀與之相似,較小,長約2~3mm;輪傘花序具短梗,總梗長約3mm,被腺微柔毛。花萼管狀倒圓錐形,長約6mm,寬約2mm,被腺微柔毛及黃色小腺體,多少染成淺紫色或紫紅色,喉部微斜,萼齒三角狀披針形,后3齒長約2.2mm,前2齒稍短。花冠淡紫藍色,長約8mm,外被微柔毛,冠筒基部寬約1.2mm,微超出於萼,向上漸寬,至喉部寬約3mm,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寬大,長約2mm,寬約3.5mm,平展,邊緣波狀,基部寬,側裂片半圓形。雄蕊伸出花冠,花絲細,扁平,無毛。花柱與雄蕊近等長,絲狀,先端相等的2裂。花盤厚環狀。子房裂片頂部具絨毛。成熟小堅果卵狀長圓形,長約1.8mm,寬約1.1mm,腹面具棱,先端具短硬毛,褐色。花期6~9月,果期9~11月。
喜高溫、陽光充足環境,在蔭蔽處生長欠佳,年平均氣溫19~26℃的地區較宜生長,溫度高於35℃或低於16℃時生長緩慢或停止。喜歡生長在濕潤、多雨的環境,怕乾旱,要求年降雨量達1600mm以上。幼苗期喜雨,生長期喜濕度大的環境(但是土壤濕度過大,也會爛根死亡)。雨量較少地區要注意灌溉。苗期喜蔭,需搭棚或蓋草,成株可在全光照下生長。根比較耐寒,在北方能越冬,次年返青長出藿香;地上部不耐寒,霜降后大量落葉,逐漸枯死。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均可生長,但以土層深厚肥沃而疏鬆的砂質壤土或壤土為佳。怕積水,在易積水的低洼地種植,根部易腐爛而死亡。種子壽命2~4年,故隔年籽可以播種,種子萌發需要光照條件,發芽適溫18~22℃,發芽天數7~10天。
芭蒿
各地廣泛分佈,常見栽培,供藥用。蘇聯,朝鮮,日本及北美洲有分佈。
全草入葯,有止嘔吐,治霍亂腹痛,驅逐腸胃充氣,清暑等效;果可作香料;葉及莖均富含揮發性芳香油,有濃郁的香味,為芳香油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