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反應
染色反應
染色反應是細菌分類和鑒定的重要性狀。它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的。
細菌鹼性染料結晶染色,而經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此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為觀察方便,脫色后再用一種紅色染料如鹼性蕃紅等進行復染。陽性菌仍帶藍紫色,陰性菌則被染上紅色。
細菌革蘭氏染色的不同反應,是由於它們細胞壁的成分和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網狀結構組成的,在染色過程中,當用乙醇處理時,由於脫水而引起網狀結構中的孔徑變小,通透性降低,使結晶紫-碘複合物被保留在細胞內而不易脫色,因此,呈現藍紫色;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物質含量高,當用乙醇處理時,脂類物質溶解,細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結晶紫-碘複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脫色,然後又被染上了復染液(番紅)的顏色,因此呈現紅色。
糖蛋白卵瀝青視網膜蔗糖素磷酸卵細胞氫氧化鈉酚酞糖精癌細胞染煤油醬油冰糖細胞裂藍寶石石蠟免疫細胞二氧化硅精氟昂乾燥劑紅糖錳酸鉀
[1]、http://www.foodmate.net/topic/163/6/36205.html
[2]、http://www.biosino.org/tech/2003-11/0318-5.htm
[3]、http://www.ccsci.cn/cbzz/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