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鋪鎮

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轄鎮

新城鋪鎮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面積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727人(2017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綠化面積28.37平方千米。鎮政府駐新城鋪。

新城鋪鎮,地處正定縣東北部,南、西與南牛鄉、西平樂鄉相鄰,東北分別與藁城區、新樂市二市交界,行政區域面積37.19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新城鋪鎮戶籍人口有40661人。

唐代時期,形成集鎮,設有驛站;1985年4月8日,撤鄉,改設為新城鋪鎮;1996年4月,馮家莊鄉併入。截至2020年6月,新城鋪鎮轄14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新城鋪村。

2018年,新城鋪鎮有工業企業83個,其中規模以上1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歷史沿革


春秋時代名新市,為鮮虞國的國都。
西漢置縣,后曾改名為新市鎮、府城驛、新城鋪,歷來是南北大道的重鎮和驛站。
唐代時期,形成集鎮,設有驛站。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后,為新城鋪鄉,區公所的所在地。
1947年後為鄉政府,區公所的所在地。
1953年,設新城鋪鎮。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后,為新城鋪管理區所在地。
1959年,改為新城鋪管理區。
1961年調整公社規模時,將新城鋪管理區劃為一個公社。公社管委會駐新城鋪,故名新城鋪公社。
1984年恢復為鄉,
1985年4月8日改為新城鋪鎮。
1996年4月,馮家莊鄉併入。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城鋪鎮地處正定縣東北部,南、西與南牛鄉、西平樂鄉相鄰,東北分別與藁城區、新樂市二市交界,行政區域面積37.19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新城鋪鎮轄14個行政村。
截至2020年6月,新城鋪鎮轄14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新城鋪村。
新城鋪村北王莊村小吳村小邯村北辛庄村
合家莊村西咬村中咬村東咬村東白庄村
西白庄村東平樂村馮家莊村台上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新城鋪鎮總人口3696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220人,城鎮化率27.6%。另有流動人口2810人。總人口中,男性18034人,佔48.8%;女性18930人,佔51.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6821人,佔99.6%。2011年,人口出生率10.74‰,人口死亡率5.74‰,人口自然增長率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999人。
2017年末,新城鋪鎮常住人口為36727人。
截至2018年末,新城鋪鎮戶籍人口有40661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31015人。

政治


黨政建設

新城鋪鎮景色
新城鋪鎮景色
1926年,新城鋪建立了黨支部。解放后曾任本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的郭芳就是當時的支部書記。支部幫助周邊村莊創建黨組織,領導了周邊村莊的分支,是當時中共正定地委領導下的最大的黨支部。1933年,中共直(直隸省,今河北省)中(中部)特委在這裡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河北游擊隊”,指揮了旨在建立紅色根據地的“五縣暴動”。在戰爭年代有50名優秀兒女英勇獻身。現新城鋪籍的工作人員中有省部級幹部一名,地廳級幹部二名,縣處級幹部數十名。還有一批優秀的科技、文藝工作者。我的一個本家姐姐就是清華大學的副研究員。1996年,青年農民顏占軍為搶救落水兒童英勇犧牲,被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村裡湧現出了一批優秀農民企業家,他們意識超前,創新技術,廣招人才,經營有方,200人以上的服裝企業就達15家,創出了奪標狼、錢海鱷、東方金兄弟等國內、省內名牌服飾。

領導班子

高曉輝黨委書記主持鎮黨委全面工作
安文斌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
高文棟黨委副書記、紀檢書記負責黨委、紀檢、群團、農經工作,分管團委、婦聯、農經站
楊紹勇人大主席主持人大工作,負責信訪穩定工作,分管綜治辦、司法所王喜華經發辦主任負責經濟、土地、城建、安全生產工作,分管經濟發展辦公室、城建辦、土地站、勞動保障事務所
賈金髮組織員辦公室主任負責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分管組員辦
房志強宣傳、統戰委員負責宣傳、統戰、新農村建設工作,分管文化站
王小虎武裝部長負責武裝部全面工作正定百科網
陳志敏副鎮長負責計劃生育工作,分管計生辦、計生服務中心
張立勇副鎮長負責民政、文教衛生、科技、農業農村工作,分管社會事務辦公室、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經濟


綜述

2011年,新城鋪鎮財政總收入3055萬元,其中國稅收入1690萬元,地稅收入13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58元。
2018年,新城鋪鎮有工業企業83個,其中規模以上1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農業

2011年,新城鋪鎮實現農業總產值51478萬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小麥畝產突破600千克,玉米畝產突破650千克。主要經濟作物為花生、大豆。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奶牛、家禽為主。百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小區有8個。

工業

2011年,新城鋪鎮有工業企業121家,工業總產值達到36.46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41億元。2011年,工業總產值36.46億元,規模以上企業121家,初步形成了以服裝、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規模以上服裝加工企業16家,年生產加工服裝4000萬件,產值3.7億元;農產品加工企業61家,年產值2.4億元;木製加工工業82家,年產值2450萬元;機械製造加工及金屬製品業5家,年產值2156萬元;建材行業共有企業12家,年產值1582萬元;化工企業共5家,年產值3169萬元。

商業

2011年,新城鋪鎮有企業489家,產值16.3億元,利潤1.72億元。主要以日雜百貨、五金家電、建築材料(12戶),摩托車、電動車銷售與維修,各類板材、服裝鞋帽、副食批發、通信、農機具等為主。商貿流通平均日交易額40萬—50萬元,年交易額達12億元以上,全年實現利稅在3000萬元以上。

文化


地名由來

唐宋時期置新市鎮,后改稱府城驛,因距府城40里,俗稱四十里鋪。“新城鋪”之名就是從鮮虞國的“新市”、唐代的“伏(府)城驛”、宋代的“四十里鋪”三個名字中,各取一字得來的。

文化歷史

與河北省空中門戶——石家莊國際機場一牆之隔,就是新城鋪。它已有3000年的歷史。人口8500餘人,是正定縣最大的村莊。靜靜躺在機場大樓與跑道形成的“臂彎”處高6米、周長百餘米的巨大土丘,就是省重點文物——人稱“城崗”的古鮮虞國故都遺址。
穿越時光的隧道,您會發現它的每一段歷史都如珍珠般地熠熠發光。
西周末期,一支白荻人遷徙至新市(今新城鋪)一帶繁衍生息。這支白荻人與周王室同為姬姓,因文化差異被稱為少數民族。他們日漸強盛起來,遂於公元前770年立國,國號鮮虞,都城新市。其疆域包括了今石家莊市的大部分縣市和保定市的部分縣市。春秋以“無義戰”著名。鮮虞西鄰的強國晉國就在公元前530年重演了125年前“假道伐虢”的故伎,向鮮虞借道攻打“齊國”,乘機佔領了鮮虞的盟約國肥國。凱旋途中在鮮虞順手牽羊,大獲而歸。此後晉國對鮮虞屢興刀兵。鮮虞則奮起抵抗,並數次取得了勝利。公元前489年,晉國以《中山狼傳》等故事知名的趙簡子又一次進攻鮮虞,這個幾乎延續了整個春秋時期的“古國”為晉所滅。鮮虞能和強大的晉國抗衡40餘年,表明它擁有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近幾十年,新城鋪及周邊地區陸續出土了春秋乃至商朝時期的青銅器、陶器、刀幣等珍貴文物兩萬餘件。僅在城崗出土、被國家重點文保單位——正定隆興寺珍藏的觚、卣、觶、爵等器皿就達17件。在山西省盂縣等地發現的鮮虞國尖首刀幣,是我國刀幣中最早的一種形態,堪稱中國歷史文化之最。這些文物從另一側面表明了鮮虞國經濟、技術、貿易的發達。
鮮虞國滅亡后的新市,建制曾為縣、為鎮,軍事地位仍很重要,見於史書記載的發生在這裡的較大規模戰爭就有十餘次。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由盛轉衰,許多藩鎮割據勢力公開與之分庭抗禮。唐王朝調動了各路人馬與佔據鎮州(今正定)的成德軍較量。數十萬唐軍被長時間阻滯於新市一帶,難於前進一步。大詩人白居易曾嘆曰:“河東、易(州)、定(州)兵討鎮、冀(今冀縣),竟不能過新市鎮也!”
唐代,官府還在秦馳道的基礎上於新市修建了驛站。它是進獻禮貢、傳遞軍情和文書的人及官員換馬、休息的場館。蘇軾曾這樣描寫驛道傳遞楊貴妃喜食的荔枝的神速:“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由於它是真定(今正定)府的驛站,規模大,影響遠,人們漸把新市喚作“府城驛”。宋代,驛站改稱“鋪”,因新市距真定40里,故又稱四十里鋪。明代,從三個名字中各取一字,即今天的“新城鋪”。清代,驛馬多達68匹,編員多達52名。今天看到的古驛站(人稱“馬號”)飲馬池遺址,面積已不足清末的四分之一。由一份1925年呈縣政府的訴狀可知,那是一個47畝的巨大池塘。

交通


新城鋪鎮有303省道經過境內。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新城鋪鎮有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1050人,專任教師35人;小學12所,在校生2100人,專任教師170人;初中1所,在校生1570人,專任教師9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1214.65萬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新城鋪鎮有鎮文化站1個,鎮書法協會1個,村級文化活動場所13個,農家書屋14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新城鋪鎮有鎮衛生院1個,農村標準化衛生室13個。

社會保障

2011年,新城鋪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戶,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61戶,農村五保供養86人。2011年,新城鋪鎮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共1.19萬人,收繳農保基金130.93萬元,其中殘疾人59人。享受養老保險居民4445人,全年領取養老金293萬元。

代表人物


新市不僅戰略地位重要,而且人才輩出。在戰國時期,趙國以典故“完璧歸趙”聞名、智勇雙全的藺相如,以典故“負荊請罪”中勇於改過的形象聞名、與藺相如同被千古傳頌的廉頗,富有韜略的名將李牧,都曾在新市安家立宅。元代翰林編修納新的《河朔訪古記》載:“《趙記》曰……(新市)城勢作三曲。西北避相如宅,東北避頗宅,東南避牧宅”。並說《趙記》“又雲相如祖塋皆在(新市)城中”。這就是說,藺相如者,新市人也!
東漢末年,新市出了個大將顏良。顏良能征善戰,武藝高強。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與後來被封為“關聖帝君”的關羽交戰,被斬於馬下,帽子上的飄帶也被砍斷。顏良後人為銘記此仇,此後孝帽上便不留長飄帶。有書報介紹新城鋪人不敬關公,是以訛傳訛的說法。您不僅可以從清光緒元年的縣誌中看到新城鋪村關帝廟的位置,還可以在每年的農曆5月13日,趕赴這裡的關帝廟廟會。隨著歷史的進步,顏姓對關公的看法也悄悄發生了變化。新建關帝廟的功德碑上,就赫然刻著兩位顏姓人士的大名。
元代,新市出了個“清官”蘇天爵。蘇天爵學識淵博,著述頗多。他的《元文類》是古典文學研究生閱讀書目。曾任監察御史樞密院判官、吏部尚書等職。他剛直不阿,斷案如神,清廉如水。《元史》稱他:“上自人君,……其關乎大體,系乎得失者,知無不言”。一份奏章稱他任奉使宣撫時“平反冤獄一十六,昭雪改正二十二,……斷革凶冤三十六”,他一生彈劾了949名貪官污吏。當時的京畿人稱之為“本朝包公,當代青天”,並有《蘇御史治獄記》刊行於世。清代著名劇作家李芳桂編創的歌頌蘇天爵的《白玉鈿》,以秦腔、眉戶戲等劇種已傳唱200餘年,並在解放后被改編成連環畫出版。他被省社科院稱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河北名人”。村委會現珍藏有蘇天爵墓誌蓋及其先人墓碑龜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