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鄉

三唐鄉

德州市平原縣三唐鄉位於縣城西北9公里處,面積73平方公里,轄60個村、4600戶、18406人,總耕地5.04萬畝。農業以糧、棉為主,畜牧業有土地資源豐富的有利條件,養牛、養羊很有條件。

2019年12月9日,三唐鄉入選首批山東省綠色能源示範村鎮。

鄉情簡介


三唐鎮,平原縣轄鄉。1950年屬劉屯區,1956年改屬劉屯鄉,1958年屬劉屯公社,1965年設三唐公社,1984年設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4公里。面積73平方公里,人口1.9萬。京滬公路,濟德公路過境。

覆蓋鄉鎮


馮庄、於家圈、曲庄、路庄、殿後孫庄、曲六店、小唐庄、老唐庄、葦子園、王科庄、傅庄、梁庄、小屯、譚家窪、小劉庄、官道鄭、矯庄、白庄、宋庄、劉站庄、趙劉安、王東泉、劉王莊、鄭家屯、東官道孫、西官道孫、老鴨陳、袁家寨、張言庄、王尹庄、官道王莊、鹼場墳、前司庄、后司庄、小王莊、朱庄、耿庄、劉屯、劉富寨、北楊庄、半吉店、張大隆、東田河、西田河、大王莊、姚家屯、崔家坊、唐家樓、鄭家廟、荊庄、桃園站、韓庄、代子張庄、劉殿楊庄、蘆坊、虎皮張庄、齊家寨、七里屯、南楊庄、崔家廟60個村委會。

鄉鎮企業


有磚瓦、飼料加工等廠。農業主產小麥、棉花。有建於清康熙十六年(1677)的千佛塔,為省級保護文物。
現今養殖業迅速崛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養鴨業。以蛋鴨為主。其中以後鄭村、曲六店。西孫。為龍頭輻射全鄉。規模超百萬。日產新鮮鴨蛋數十噸。

土地流轉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土地流轉問題越來越成為束縛產業發展的瓶頸,三唐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堅持“依法、自願、有償、規範”的原則,立足實際,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轉模式,成功地破解了這一難題。據統計,全鄉涉及土地流轉的農戶150戶,約佔農戶總數的3%,流轉土地面積500多畝。
土地流轉是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延伸和發展,是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上述模式對土地進行有效流轉,既解除了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推動了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又促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實現了業主農戶互利雙贏。同時,土地流轉產生的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強了農民科技興農意識,從根本上解決了產業用地問題,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推動了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

地塊互換優勢


為方便耕作管理和規模發展特色農業,通過集體出面協調,農戶自願協商的辦法,將農戶經營的地塊相互交換經營權,流轉期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地塊互換,使土地“化零為整”,較好地解決了地塊零散、不便耕作的矛盾,促進了產業的集中布局和成片規模經營。
我鄉特色產業小區的建設步伐加快,半吉店肉雞養殖小區、桃園蛋鴨養殖小區、西孫肉雞養殖小區等都初具規模。小區的發展不但帶動了本村產業的發展,同時還吸引了周邊村莊的一些群眾。這些群眾通過鄉村兩級產業協會的協調,都成功地實現了土地流轉,進入到中心村產業小區,既為自己找到了合適的發展環境,又為小區擴面增容做出了貢獻。
白庄村村民張立國佔地10畝的鴨棚落戶在桃園村養殖小區,桃園村村民馬占強佔地6畝的木片廠落戶在劉夫寨村民營小區。全鄉已有30家農戶通過以上形式實現了土地流轉。

蛋鴨養殖


曲六店村的蛋鴨養殖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農戶願意從事蛋鴨養殖,村裡的部分閑散土地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養殖業的發展,於是有20多個農戶經過自願協商,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用來從事蛋鴨養殖。這樣一來,極大地促進了該村蛋鴨養殖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鄉鎮榮譽


2019年12月9日,三唐鄉入選首批山東省綠色能源示範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