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山

貴州省天柱縣九龍山

九龍山地處貴州省天柱縣城西南35公里的石洞鎮,是一座海拔1000餘米、方圓百里的大山,它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革命遺址。雄踞侗族徠聚居腹地,東北、西南各有一條小河繞山環流。

景點簡介


在天柱縣城西南35公里的石洞鎮,有一群海拔1000餘米、連綿起伏、方圓百里的大山,它就是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革命遺址的九龍山。
九龍山雄踞侗族聚居腹地,東北、西南各有一條小河繞山環流,碧水潺潺;河岸樹木蓊鬱,綠蓋群峰;四周侗寨星羅,阡陌縱橫。
何謂九龍山?一說此地群峰逶迤,似九條巨龍翻騰,以形而得名;一說清咸同年間侗族農民起義領袖姜應芳在此安營紮寨,坐殿稱王而得名。十九世紀中葉,社會黑暗,飢荒連年,加上鴉片戰爭后的賠款,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更加重了對人民的盤剝,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了生存,天柱織支坌溪侗族清年姜應芳在太平天國的影響下,揭竿而起,組織了“天地會”,帶領侗苗農民起來造反,提出“大戶人家欠我錢,中戶人家莫亂言,小戶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戶來分田”的口號,實行“打富濟貧”的主張。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在全縣很快燃起了漫天烽火,並迅速蔓延到三穗和湖南晃州、沅州、會同、靖州,震驚了朝廷,清政府急調大軍鎮壓,義軍寡不敵眾,退守九龍山。
九龍山山腰懸崖陡壁,山頂雙峰爭擁,中間有一圓坡,形似二龍搶寶,人稱“活龍口”。山左側地勢險惡,彎曲盤旋,乃姜應芳率義軍紮營禦敵的中心,至今仍稱“營盤坡”(現老漢寨)。右側一嶺,地勢平坦開闊,古稱大坪(即今石洞街),為義軍練兵場。昔日九龍山上僅有三條羊小道沿著深山峽谷盤旋而上,地勢易守難攻,實為安營紮寨之要地。姜應芳曾作歌曰:“潤松省,壩寨縣,營盤好個金鑾殿。”姜應芳在此伐木築城,建立大本營,同清軍展開了無數次殊死的戰鬥。清軍久攻不下,即用洋槍洋炮猛轟,由於山上菁深林密,頓成一片火海,加上叛徒出賣,抬炮失效,致使九龍山失守。義軍敗走劍河南洞司江口屯,撤退中姜應芳被俘,同治元徠年(1862)慘受酷刑殺害,起義最後失敗了!但起義軍戰鬥遺址至今尚存,當年義軍駐紮兵馬的營房地已被當地農民闢為田土,義軍的練兵場、跑馬道仍在,有通往各地的要道隘口,還有義軍用石塊和泥土壘成的哨卡和掩體等。198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將九龍山列為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