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鎮
台灣省屏東縣轄鎮
恆春鎮位於台灣省屏東縣的最南部,背依中央山脈的南端,東鄰太平洋,西臨台灣海峽,南鄰巴士海峽,是台灣島的南部門戶,也是台灣最著名的風景區。由於氣候溫暖,從前此地遍布蝴蝶蘭,恆春的古名“琅嶠”,就是排灣族語“蘭花”的音譯。
恆春鎮
清光緒元年(1875)開始動工修築恆春城,光緒五年(1879)建成,周長880丈,城基厚達2丈,有東南西北四門,城樓高1丈7尺,寬6丈9尺,威嚴聳立,成為台灣島南部的門戶。日本侵略者佔據時期,恆春隸屬高雄州。台灣光復后,1946年設恆春鎮。
境內地勢東西兩側高,中央山脈的最南端位於該鎮東部,一直抵達台灣島最南端的鵝鑾鼻。位於東北部的老佛山海拔674米,為境內最高峰。
西側是海拔200一300米的恆春台地,中部是恆春平原,南北長約6公里,東西寬約2.5公里,面積約40多平方公里,大部分位於恆春鎮境內。位於該鎮中南部的龍鑾潭和草潭是全鎮的農田灌溉水源。其中,龍鑾潭面積為137公頃。
恆春鎮
全鎮年平均氣溫為25℃,最熱的7月份平均溫度只有28℃,比台北市還低1℃,一月份平均溫度為21℃,比台北市高5℃,全年常夏無冬。年降水量1960毫米,雨季主要分佈在5至10月。
每年9月至翌年3月多“落山風”,這種風是由於影響台灣的東北季風到達恆春半島后,因中央山脈已降低為300至400米的低山,毫無阻擋作用,強風沿山掠下,故稱“落山風”。這股強風在南下過程中,水分盡失,到達恆春時,乾熱如焚,並造成沙塵滿天,風聲蕭颯,有如颱風,是對恆春半島影響最大的災害天氣。
由於陽光充足加上強烈乾熱的落山風,造就了適合栽種的洋蔥盛產。此外恆春在1901年引進了瓊麻,用以製造繩索、麻袋等民生用品,在日據時代的殖民經濟上佔有重要地位,曾博得“東洋之光”的美名,雖然現已沒落,但瓊麻也成了恆春的標誌。
恆春地處熱帶性氣候,南方的海岸有珊瑚礁地形,加上自然生態豐富,1982年,台灣的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就在此成立。
昔日區內對外交通海運早期以大板埒(南灣)為主要港口,由此繞過鵝鑾鼻南端,北上台東。陸路則在1787年(乾隆52年),林爽文的同志敗退至尖山,為將軍福康安能弭平。這次的軍威行動,首次打通了通往琅橋的道路,刺激了漢人的移墾。
1877年(光緒3年),鮑復康開墾“楓港-卑南道”,由楓港經台東阿郎登開鑿通達卑南山路,亦即今日的南回公路,或由恆春經滿州、九棚在港仔村東海岸過旭海,在鐵丁石轉往台東。近年則有台9號省道南回公路的改善、屏鵝公路、佳鵝公路等和南迴鐵路的通車。
恆春地區長久以來仰賴台26線屏鵝公路出入,因墾丁公園與具有熱帶海洋氣候之故,在六至九月吸引大量遊客前往從事水上活動,每逢假日交通滯塞嚴重。政府計劃興建恆春線鐵路解決相關交通問題。未來旅客將可搭乘高鐵至左營站轉乘南迴線鐵路抵枋寮,再轉客運。
航空恆春機場(五里亭機場):冬天因為跑道方向與落山風方向垂直,所以時常關閉;夏天平均每天有一班立榮航空從台北飛往恆春,航行約一小時。
恆春鎮
陸運恆春轉運站
一、在恆春城中心,是恆春半島交通樞紐,可以從此轉運至滿州鄉、墾丁、鵝鑾鼻、及恆春各地方,唯班次少。
二、從高雄南下,可以搭中南客運(24小時)經小港、東港、枋寮、車城、恆春、鵝鑾鼻。
三、若自行開車可在從南二高南州交流道下,再由屏鵝公路前往恆春鎮。
海運有藍色公路從高雄港至海口,不過已於2003年停駛。
恆春鎮對外交通主要靠高雄市經西部沿海,直達該鎮鵝鑾鼻的公路,這條公路80年代期間已拓寬為四車道的高等級公路,還有縣級公路可至滿洲鄉。另外,該鎮北部有一直升機機場,交通尚屬方便。
恆春鎮一向以農業生產為主,農作物栽培曾有“三寶”之說,即瓊麻、洋蔥、西瓜。這三種作物都具有不怕風的特點。其中,瓊麻於1901年引進台灣,次年移植數株到恆春殖育場,由於生長良好,開始大量種植。台灣光復後由於瓊麻用途多元化,除制繩索外,還廣泛用於吊床、麻袋編織、鞋、地毯、毛刷及造紙等。該鎮居民紛紛把林木砍掉,種植瓊麻,產量最高時1個月可達200餘噸。
1965年美國為派軍隊前往越南作戰,曾在恆春進行長達6個月的演習訓練,結果大量瓊麻園被摧毀,從此一蹶不振。
直到80年代中期,為發展該鎮的旅遊業,一些觀光瓊麻園才又興辦起來。除“三寶”外,該鎮還有香蕉、檳榔、番茄等作物。該鎮福德路的檳榔灘、檳榔店、檳糯批發行林立,日銷售量達5萬粒,俗稱“檳榔街”,是全省著名的檳榔集散地。
台灣省畜產試驗所一分所設在恆春鎮,俗稱墾丁牧場,面積達1150公頃,有種牛1000餘頭,種羊100餘頭,種植的牧草有150多種,是台灣重要的畜牧研究基地之一。
恆春鎮近十多年來,最興旺的是觀光旅遊業,特別是1982年設立的墾丁大型自然公園,總面積達1770公頃,其中包括恆春鎮一半以上的地區和附近海域,
除自然保護區不對外開放外,供休憩遊覽的包括墾丁熱帶植物園、森林遊樂園,貓鼻頭海濱、鵝鑾鼻海濱、墾丁海濱浴場等,均是極具特色的觀光遊覽區,也是全省已開闢的五大自然公園中,遊覽區最多,面積最大的公園。
其中,鵝鑾鼻不僅是太平洋和巴士海峽的分界點,而且因為這裡有一座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的鵝鑾鼻燈塔,曾經幾次重修,現在的塔高18米,周長110米,塔身全白,呈圓柱形,分為4層,有鐵梯可至塔頂,燈光每10秒閃爍一次,射程可達對海里,是全省光力最強的燈塔。
凡航行於台灣海峽和西太平洋的船隻,經過附近海域時,均可憑藉這一燈光確定航向,因此有“東亞之光”的美稱。此外,該鎮還有恆春古城、福德祠、廣寧宮、鎮南宮等古迹。
恆春古城
恆春古城
1935年台灣“總督府”依“史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恆春城指定為史跡加以保存,現也被列為二級古迹。百年來城牆多有毀損,現在以建築技巧上仿古老的工法和材料加以修復完成。2006年12月26日,在大地震中多處受損。
墾丁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
不僅是資源保育、研究、環境教育的自然博物館,更是休閑旅遊聖地,園內擁有精緻而多變的雅景,如南仁湖、龍巒潭、大小尖山、船帆石及風吹沙,使得墾丁於1982年九月成為島內第一座公告成立的“國家”公園。
墾丁公園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氣候溫暖,景色宜人且交通方便,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前來體驗此種具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環境,進而孕育了多樣化野生動物,諸如梅花鹿、台灣彌猴、灰面鷲,為墾丁美景增添了無窮生氣。
觀星、聽濤,園區道及遊客中心,提供了知性、感性兼備的墾丁公園之旅。墾丁公園最特別的要屬多樣性的地質景觀,它紀錄了百萬年來地殼運動不斷的變動。陸地與海洋彼此交蝕,造就了墾丁高位珊瑚礁、海蝕地形、崩崖地形等獨特的地形景觀。
包含砂灘、裙狀珊瑚礁,岩石海岸及石灰岩台地等。砂灘海岸分佈白沙、南灣、墾丁、小灣、沙島及風吹砂等地區;裙狀珊瑚礁分佈於西海岸及鵝鑾海岸沿岸地區;岩石分佈於佳樂水以北之東海岸地區;石灰岩台地分佈於沿海群礁海岸之上側,例如大平頂、關山巖、貓鼻頭、蛇頂、墾丁森林遊樂區、鵝鑾鼻等。
發展
從台灣本身的發展而言,恆春鎮地處全島最南端,從考古資料證明自舊石器時代末期以來即有人類活動,諸多新石器文化遺址更見活動之頻繁,這些原住民大致而言應是後來文獻所載活動於恆春半島上的阿美族、排灣族與西拉雅平埔族的祖先。
這些族群生活是以台南為政治中心,但是由於台南以北的台灣西部平原遠比恆春半島適宜農業的開發,因此中國大陸移民來台的漢人自大約400年前陸續的在適宜農業開發與族群發展地區定居,要到人口飽和以後才會被迫由屏東平原向恆春半島推進。
甚至政府有計劃自中國大陸移民來的漢人也不會以恆春半島為優先考慮定居之處。而且自從日本統治台灣乃至國民黨政府遷台以後更是一反從前而采重北輕南政策,因此19世紀以後,台灣北部逐漸現代化過程中,恆春鎮工商業始終不發展,這就更造成恆春鎮現代化的遲滯。
基於以上分析。無論從世界史,中國史或是台灣史的發展來看,現在的恆春鎮雖然自五千年前便有人類居住與活動,但是必須到16世紀前後才成為列強注目之地,到19世紀中葉才為中國政府所關注,但到20世紀仍是台灣的邊陲之區。從現代化觀點,不得不說它處於困境。
但是困境中的恆春鎮,也從另一面保留了許多他處所沒有的條件,大家不但可以說它是較不受現代文明污染的一處仙境,而且因之充滿了建設美好遠景的條件。
高級職業學校
恆春工商
初級中學
屏東縣立恆春初中
屏東縣恆春鎮恆春小學
恆春鎮
屏東縣恆春鎮恆春小學南灣分校
屏東縣恆春鎮僑勇小學
屏東縣恆春鎮大光小學
屏東縣恆春鎮大光小學山海分校
屏東縣恆春鎮水泉小學
屏東縣恆春鎮水泉小學龍泉分校
屏東縣恆春鎮大平小學
屏東縣恆春鎮墾丁小學
屏東縣恆春鎮墾丁小學鵝鑾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