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鑾鼻
鵝鑾鼻
鵝鑾鼻(eluanbi),又名南岬(South Cape),位於中國台灣屏東縣恆春鎮,意為“位於中央山脈盡處台地的最南端”,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
“鵝鑾”漢語拼音為(e'luan)是台灣原住民排灣族語言里“帆”的譯音,因為附近的香蕉灣有大石像船帆般的形狀,所以特取此名,再加上該地形就好像是個突出的鼻子,“鼻”便是指岬角,故稱鵝鑾鼻或“鵝鑾鼻半島”。台灣日據時期之文獻上,此地名亦常以片假名書寫為“ガランピ”,或漢字“鵝鑾鼻”。在1982年成立鵝鑾鼻公園,以鵝鑾鼻燈塔為主體,規劃出鄰近五十公頃的風景區。
鵝鑾鼻
鵝鑾鼻
鵝鑾鼻
是台灣南部海域夜航船隻測定方位的重要座標點。塔身全體白色圓形,內分四層,每層各有鐵梯15級,塔高18米,塔底周長110米,像巨人般巍然屹立在海岸。塔內燈光每隔10秒鐘自動閃亮一次,光力可達20海里,是遠東最大的海上燈塔,有“東亞之光”的美稱。白天登上燈塔頂端,極目遠眺,太平洋與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碧波萬頃,海天一色。天氣晴朗時,台灣省最南端,孤懸于波濤中的七星岩隱約可見,偶爾還可看到鯨魚群在海中戲水。鵝鑾鼻附近的海域為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巨礁林立,怪石嶙峋,有好漢石、擎天石、豬石、草海洞、古洞等天然奇石怪洞,妙趣橫生。這裡四季如春,旖旎多彩,素有蕉風椰雨、碧海白浪的熱帶海濱情調,人稱“台灣的夏威夷”。
鵝鑾鼻燈塔是清政府為避免外國人航海時在台灣南部觸礁引發事端,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始建的。位於台灣屏東縣恆春鎮墾丁國家公園內,意即位於中央山脈盡處台地的最南端,隔著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是台灣擁有百餘年歷史的燈塔,為著名歷史古迹,在燈塔所在地設有鵝鑾鼻公園。一度被認為是台灣最南端的標誌,后被台灣最南點地標所取代。
鵝鑾鼻附近的外海有七星岩暗礁,過去常有不熟悉附近水域的船隻觸礁沉沒。
船帆石
在外交壓力下,清廷於1875年委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畢齊禮,於6月18日自打狗出發前往琅嶠(今恆春)地區勘察燈塔建地,並支付一百銀兩向龜仔角社原住民購買燈塔預定用地建塔。
鵝鑾鼻
鵝鑾鼻風光
二次大戰時燈塔遭盟軍空襲受損。1962年重建后,塔高24.1米,塔頂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經過大型旋轉透鏡后,光力為180萬燭光,每十秒一閃,照射距離達27.2浬,是目前台灣光力最強的燈塔,被稱為“東亞之光”。鵝鑾鼻為台灣南端海角,屬於珊瑚礁石灰岩地形,所以地理景觀上十分奇特,有怪石、巨礁及洞穴,海景更是一絕,被視為“台灣八景”之一。在1982年成立鵝鑾鼻公園,以燈塔為主體,規劃出鄰近50公頃的風景區。
1.由台北南下高速公路末端往墾丁方向,接17省道(即濱海公路),經水底寮後轉入1號省道,過楓港接26號省道,經恆春至墾丁,再南行即可抵達。
2.由高雄走17號省道(即濱海公路),經水底寮後轉入1號省道,過楓港接26號省道經恆春至墾丁,再南行即可抵達。
3.由屏東走1號省道,過楓港接26號省道經恆春至墾丁,再南行即可抵達。
4.由台東走 9號省道,經達仁,過楓港接26號省道經恆春至墾丁,再南行即可抵達。
高雄機場:搭乘高雄、屏東、國光、中南客運—鵝鑾鼻
高雄車站:(1)搭乘高雄、屏東、國光、中南客運>>鵝鑾鼻 (2)墾丁列車>>鵝鑾鼻
台灣最南點意象標誌,立於東經120度50分0秒、北緯21度53分59秒,位置在墾丁國家公園境內,鵝鑾鼻公園與龍坑生態保護區間。為標示台灣本島陸地最南點的一個水泥制標示。由鵝鑾鼻公園旁的公路右轉后(往龍坑生態保護區及最南點),可抵達燈塔旁的最南點停車場,從停車場再往下走,可以找到台灣最南點的入口。進入後步行約十分鐘,穿過沿岸的茂密叢林,就可以看到一座木製眺望平台與其上的台灣最南點意象標誌。在此可以一覽巴士海峽和太平洋交接處的海景。
鵝鑾鼻公園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