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積島

沖積島

沖積島是大陸島的一個特殊類型,由於它的組成物質主要是泥沙,故也稱沙島。沖積島是陸地的河流夾帶泥沙搬運到海里,沉積下來形成的海上陸地。陸地的河流流速比較急,帶著上游沖刷下來的泥沙流到寬闊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來,泥沙就沉積在河口附近,積年累月,越積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陸地,這就叫沖積島。

島嶼簡介


世界上許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會形成一些沖積島。我國共有400多個沖積島,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就是一個很大的沖積島,是我國的第一大沖積島。我國第二大沖積島是湖北枝江長江中的百里洲。沖積島的地質構造與河口兩岸的沖積平原相同。其地勢低平,在島嶼四周圍繞著廣闊的灘塗。

形成原因


沖積島的成因不盡相同。我國長江口的沙島是由於漲落潮流不一所致,形成暖流區,是泥沙不斷成積而形成的。珠江口沙島成因不一,有的是有河心灘發育而成;有的是由於河流中油岩島阻擋產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較慢的一側泥沙沉積而成沙垣,再發育成沙島;有的由河口沙嘴發育而成,最典型地台灣島濁水溪三角洲外的一系列沙島;還有一種是由波浪侵蝕沙泥海岸,從海岸分離出小塊陸地,也成了沙島,這種沙島較為少見。

組成與地形


沖積島有泥沙組成,結構鬆散,因而很不穩定,往往會因周圍水流條件的變更,島的面積會漲大或縮小,形態也會變化。河口地區的沖積島,每逢遇到強潮倒灌或洪水傾瀉,強烈的沖蝕會使島四周形態發生改變。一般情況下,在沖積島嶼河流和潮流平行的兩邊,總是一邊經受侵蝕,一邊逐漸淤積,久而久之,便形成長條形島嶼;有的沖積島會被沖蝕消失;有的島嶼則會不斷發育成長,最後於大陸連成一體。
衝擊島上,地貌形態簡單,地勢平坦,海拔只有幾米,有些有綠蔭覆蓋,有些則是滿目黃沙。在土壤化較好的沖積島上,種植護島固沙的林木、綠草和莊稼。

特點


沖積島由泥沙組成,結構鬆散,因而在外形輪廓上很不穩定。河口地區的沖積島,每逢遇到強潮倒灌或洪水傾瀉,強烈的沖蝕會使沖積島四周形態發生改變。一般情況下,在沖積島與河流和潮流平行的兩邊,總是一邊經受侵蝕,一邊逐漸淤積,久而久之,便形成平行兩岸的長條形島嶼;而垂直於河流的兩端,上游不斷縮減,下游又逐漸增加。但是,有時整個島嶼被沖蝕消失;有時島嶼與大陸接近,最後連成一體。
沖積島上,地貌形態簡單,地勢平坦,海拔只有幾米,有些有綠蔭覆蓋,有些則是滿目黃沙。在土壤化較好的沖積島上,種植著護島固沙的林木、綠草和莊稼。河口區的沙島,水網密布,一派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光。

代表島嶼


崇明島
在我國河口沖積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崇明島了。它三面環江,東臨東海,伏卧在長江口江面上,東西向長76公里,南北向西寬東窄,寬度在13公里—18公里,面積為1083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也是世界著名的河口沖積島,被譽為長江口的一顆珠。
崇明島從形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唐代(618年)漲露出水面,五代設鎮,寧代設場,元代建州,明清以來設縣,1958年12月劃歸上海市。由於長江大量泥沙淤積,崇明島的土地東、西兩端淤漲很快,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東海延伸。島上良田沃土,河流縱橫,成為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崇明島在發育過程中經歷了多次變化。唐朝初年(618年),長江口位於現在的揚州、鎮江一帶,江面上出現了東沙西沙兩個沙洲,面積不過幾十平方公里。隨著移居島上人口的陸續增多,到了10世紀的五代時期,開始在西沙上設崇明鎮,這就是崇明的由來。由於長江主流南北移動和潮汐波浪的影響,島陸屢有坍塌。隨著長江口的東移,崇明島不斷沿江下遷。11世紀時,西沙西北又出現了一個新沙,叫姚劉沙,東北也出現了三沙,西沙和東沙則坍沒被江水沖走。由於長江主水道不斷擺盪,三沙在經歷發展擴大后又南坍北漲,向北遷移日漸縮小;同時在它的東面,先後出現了平洋沙和長沙。1583年,縣城又遷至長沙,也就是現在崇明城的前身。近400年來,崇明島經歷了多次滄桑之變和遷移。僅1583年以前,崇明縣城就搬遷了5次。直到現代,崇明島也是不穩定的,長江口北支水道逐漸變窄變淺,也許將來崇明島會與蘇北平原連在一起。
在崇明島的東南面,還有長興島和橫沙島兩個沙島,這兩個島形成的時間更短。100多年前,它們還是幾片分散的河口沼澤,到現在兩島面積已約70平方公里。將來一旦崇明島與蘇北大地合為一體,今日的長興和橫沙二島就要變成新的崇明島了。
崇明島的景色是沖積島風光最優秀的代表。崇明島上土地肥沃,水網密布,田綠林青,招來大批候鳥在此群棲,因此,崇明島被國家列為候鳥重點保護區。一望無際的原野,綠油油的莊稼,小船在水網間南來北往、東遊西遷,一派江南水鄉風貌。
沖積島
沖積島